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伍建民:发挥好北京优势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024年07月01日 09:50

 

1719797399117

伍建民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一、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发展目标中提出,“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新突破、“创新生态”营造形成新成效。《规划》还提出,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建成全球人才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支撑好科技强国建设,更好向世界展示科技创新“中国贡献”。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022年12月,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自然集团共同发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其中显示北京首次位列全球第三名,粤港澳大湾区位列第六位,上海位列第十位。

二、2014—2023: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概况

与2014年相比,2023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突出体现为六个显著增长。一是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48.2件提高至262.9件,比2014年增加4倍多;二是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536.9亿元,比2014年增长1.7倍;三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04万家提高至2.83万家,比2014年增加1倍多;四是日均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增加至337家,比2014年增加1倍多;五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提高至11859.1亿元,比2014年增加1倍多;六是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提高至8.6万亿元,比2014年增加1倍多。

北京科技创新在五个方面位于全球前列。一是2017年以来一直稳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的全球首位;二是“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达到411人次,在全球创新城市中排名第一;三是独角兽企业数量114家,在全球排第三;四是在自然集团、清华大学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中,北京位居全球第三;五是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中,北京位居全球第四。

 

三、六大方面展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情况

(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壮大

从四个方面来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是国家实验室,主要是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二是国家科研机构,要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三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四是科技领军企业,主要是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

北京着力培育和壮大战略科技力量。从五个方面看:一是国家实验室体系,主要有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二是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三是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四是高水平高校院所;五是科技领军企业。

在北京,目前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80家,位居全国第一位;建设7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同时,北京还围绕生命科学、量子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纳米能源、应用数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学智能等领域,支持建设一批瞄准世界一流目标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机制改革政策方面,这些新型研发机构主要体现了“五个新”。其一,新的运行管理机制,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依法制定章程,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所长)负责制。其二,新的财政支持方式,根据新型研发机构类型和实际需求,给予财政科技经费稳定支持,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赋予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自主权,在确定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范围内,可以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安排科研经费使用。其三,新的绩效评价机制,实行个性化合同管理制度,根据合同约定,由理事会下设的评估委员会进行评估,围绕科研投入、创新产出质量、成果转化、原创价值、实际贡献、人才集聚和培养等方面,开展符合机构设立目标和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估。由理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对机构资金使用情况实施审计,审计结果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参考。其四,新的知识产权激励,除特殊规定外,市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由新型研发机构依法取得,自主决定转化及推广应用。其五,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市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由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和使用,并依法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加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有四个: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步形成,16个设施平台进入科研状态。

科技领军企业组建24个创新联合体。比如,百度公司牵头组建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打造从底层芯片到行业应用的国产化技术体系。再比如,小米公司牵头组建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攻关系统智能化、装备智能化及工艺智能化等“卡脖子”技术。

(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从研发经费投入来看,北京在202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2843.3亿元,投入强度为6.83%。202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30782.9亿元,超过3万亿元大关。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33278.2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4%。

北京企业的研发投入及强度。2021年,在全市研发投入较为集中的1.9万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44.6%;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合计4714.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9%。

北京支持原创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三类: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同时,北京深入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出台本市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布局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和交叉学科中心,健全基础研究问题凝练和多元投入机制,扩大基础研究资金来源,建立基础研究经费优先保障和持续增长机制,编制基础研究滚动支持计划,鼓励企业、社会组织采取慈善捐赠、联合资助、设立基金会等形式支持基础研究。202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278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212亿元,占R&D经费支出比重为6.65%。从北京来看,在2022年全社会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为16.6%。北京持续推进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优化长周期项目支持方式,稳定支持一批科学家和团队长期从事基础研究。

北京推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主要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区块链等。同时,北京也在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包括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化研发、关键新材料“卡脖子”技术攻关、通用型关键零部件研发、关键仪器设备研发等。北京还推动其他前沿领域布局,比如在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方面。

近几年,北京也产生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2024年4月25日,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发布了10项重大科技成果,包括《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转角氮化硼光学晶体原创理论与材料、大规模量子云算力集群、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完成总装、第三代“香山”RISC-V开源高性能处理器核、“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人工智能取得系列成果,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系列国际领先成果。

在关于大力发展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份材料。1883年8月,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做了《为纯科学呼吁》的演讲,被后世称为“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这篇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当其它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能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来的面包屑、并因为我们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更富裕吗?但我们忘记了这样的事实:他拥有面包,这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当我看到这句话后,更深切地体会到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极端重要意义。但同时,这篇演讲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我时常被问及这样的问题: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哪个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在科学上)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是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亨利·奥古斯特·罗兰是在批评明清时期的人不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但即使过去140多年,当我再看到这段话时,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的自尊心仍然受到很大伤害。由此可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有极端重要意义的。

(三)高精尖产业和新兴产业持续发展

要大力推动“双发动机”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大力发展“先进智造”产业,包括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培育未来产业,2023年9月印发了《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推动科技服务业跨越发展;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其中,“2”是做大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第一个“4”是做强“北京智造”四个特色优势产业,即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第二个“4”是做优“北京服务”四个创新链接产业,即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业、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1”是抢先布局一批未来前沿产业。2023年,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全部突破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产值更是突破三万亿。

北京正在布局未来产业。《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要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构建一批应用场景、中试平台和技术标准,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和创新联盟,培养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产业经理人和卓越工程师;同时,也提出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北京要面向六大领域,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六大领域包括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实施八大行动,构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八大行动包括原创成果突破行动、中试孵化加速行动、产业梯度共进行动、创新伙伴协同行动、应用场景建设行动、科技金融赋能行动、创新人才聚集行动、国际交流合作行动。

从北京数字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来看,2023年,北京全年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18766.7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9%。全年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1875.4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7.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1%。截至2023年12月,北京市独角兽企业数量为114家。

2023年9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11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十个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主动挖掘培育独角兽企业、开展独角兽企业战略级创新服务、强化独角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独角兽企业参与应用场景建设、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的资金支持、支持独角兽企业加快登陆国内外资本市场、保障独角兽企业空间需求、加强独角兽企业引才落户支持、支持独角兽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探索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截至2023年末,北京培育和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7180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

 

(四)主平台、主阵地建设持续推进

1.主平台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平台包括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及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

中关村科学城主体区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174平方公里范围,同时拓展至海淀区全域和昌平区部分区域。中关村科学城聚焦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出发地,更多侧重于加强前沿性基础研究、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机构;二是原始创新策源地,更多侧重于突破战略高技术、对接重大科技设施和项目;三是自主创新主阵地,更多侧重于加强重点产业研发创新、培育发展新经济、汇聚领军和高成长企业。

怀柔科学城位于北京东北部,规划面积 100.9 平方公里,以怀柔区为主,并拓展到密云区的部分地区。其中,怀柔区域 68.4平方公里,密云区域 32.5 平方公里。怀柔科学城战略定位是建成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打造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新高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地、生态宜居创新示范区。怀柔科学城正在培育和引进高精尖产业业态,包括科学仪器和传感器、新材料、生命健康、能源、地球与空间探测等。

未来科学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部,总用地面积170.6平方公里,呈现“两区一心”空间格局。未来科学城以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为发展目标,同时还制定了建设“能源谷”和“生命谷”的发展规划。

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其中,对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19年北京市委决定调整开发区管理体制,由开发区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亦庄新城,规划面积225平方公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定位是“四区一阵地”:“四区”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深化改革先行区、宜业宜居绿色城区;“一阵地”就是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制定了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的战略定位是打造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承载地、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示范区,规划面积是100平方公里。

2.主阵地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还是“电子一条街”,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年,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9年,中关村努力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格局,规划面积达488平方公里。2023年,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约8.6万亿元,占全国178家高新区的1/6。2024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提出到2027年成为世界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标杆,力争在生命科学等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打造产业高度集聚、开放创新活跃、机制高效有力、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园区。《建设方案》部署了五大重点任务:一是打造全球领先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二是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集聚地,三是培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四是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五是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特征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世界领先的原始创新能力,二是世界领先的高端人才高地,三是世界领先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四是世界领先的开放创新网络,五是世界领先的创新生态,六是世界领先的治理水平。

(五)开放创新持续深化

大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共建园区的建设。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这也表明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二是推进联合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三是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利用,四是共建特色产业基地,五是深化产业链对接协作,六是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统计监测分析。自2023年8月30日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以来,已有35家企业入驻科技园一期。

北京要发挥科技创新辐射引领作用。2023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超8500亿元。同时,北京还要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要路径有七个方面:一是开展科技人文交流,二是共建联合实验室,三是开展科技园区合作,四是技术转移,五是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六是建设国际科技组织集聚区,七是开展中关村论坛。

在科技人文交流方面,包括中关村论坛常态化活动、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各方面各领域科技交流与学术研讨活动等。

在共建联合实验室方面,包括中俄数学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与荷兰莱顿大学共建的中国-荷兰中医药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共同建设的中国-奥地利中医药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

在科技园区合作方面,包括剑桥启迪科技园、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中德产业园、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等。

在技术转移方面,包括生命科学国际论坛、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

在外资研发中心方面,北京出台了16条措施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

在国际科技组织集聚区方面,2023年5月31日,全国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落户北京市朝阳区东湖国际中心。首批入驻的国际科技组织共8家,包括国际动物学会、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国际智能制造联盟、国际介科学组织等。

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是我国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主要包括中关村论坛年会和常态化的系列活动。2024中关村论坛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设置了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5大板块。

(六)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1.发布《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

2024年1月25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战略规划与建设布局;第三章,创新主体与创新活动;第四章,创新人才;第五章,创新生态;第六章,国际开放合作;第七章,附则。《条例》以“建设什么样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怎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逻辑主线,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原则、领导与推进机制、建设规划与战略布局、创新主体与创新活动、创新人才、创新生态、国际开放合作等“四梁八柱”及核心要素进行规定。

《条例》坚持以鼓励创新、放权赋能、稳定预期为主基调,坚持“四个突出”,也就是突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改革创新引领、突出实践经验固化提升、突出北京地方特色,大力营造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社会参与、效率提升的创新友好型制度环境。

《条例》突出了“一个坚持”,也就是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法规化、制度化。同时,《条例》还体现了“两个明确”。一是明确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在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条例》提出,完善中央在京科技创新资源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制度措施;促进部市区三级联动;加强与中央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投入联动,在国家科技计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等方面开展央地合作。《条例》提出,支持和服务保障在京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为骨干的实验室体系;支持和服务保障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二是明确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规划和建设布局,为未来建设发展提供重要遵循。《条例》提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为主要平台,要“系统布局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制定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

《条例》相关条款突出了“五个聚焦”。一是聚焦科技创新关键要素和基本需求,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主要包括释放支持创新人才发展的明确信号,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保障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产业发展用地需求,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促进基础设施和科学仪器开放共享。二是聚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制度供给。三是聚焦实施最广泛的放权赋能,充分释放各类创新主体动力和活力。四是聚焦构建国际化开放创新生态,全方位推动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五是聚焦实现前瞻性、引领性的制度突破,为未来深化改革探索预留空间。《条例》在成果转化、创新人才、科技金融、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

2.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北京正在努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包括支持创新人才发展,鼓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科技领军企业等单位可以按照规定推荐技术负责人破格申报相应层级支撑,赋予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高级职称评审权限,探索海外高层次人才职称直接认定制度。

3.开展中关村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

改革是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招,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24条改革措施全面落地,部市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进一步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

4.建设中关村综合保税区

中关村综合保税区,于2023年5月23日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设立,规划面积0.4平方公里,是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也是探索特色型综合保税区的重要尝试。2024年4月,中关村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联合验收组正式验收,具备开关运作条件。至此,北京拥有天竺综保区、大兴国际机场综保区和中关村综保区3个优势特色互补的综保区,形成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5.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2023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等9个部门印发的《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了七个方面二十七项主要任务,主要包括加快完善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科创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科创保险和担保体系、夯实科创金融基础设施、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推进科创金融开放交流与合作、优化科创金融生态环境。同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

6.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北京设立了产业投资基金,主要聚焦四大产业,包括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合计规模达500亿元。

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基础工程,就是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呈提速增长趋势。从北京的情况来看,2023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7.68%,北京整体水平持续提升,继续位列全国首位。海淀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6.2%,继续位列北京16区首位。

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有五个方面,包括求实求真、探索创新、理性质疑、平等包容、开放合作。那么,什么是科学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科学家精神的六个内涵,包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对于北京而言,北京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更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4/0701/12330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