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蒙曼:祥云五色焕华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024年08月02日 14:34

 

蒙曼-专家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并把它放在了“第二个结合”之下。我们知道,“第一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文明未来发展指引了方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如何证明?二十四史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二十四史是中国历代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黄帝时期到明末四千多年的历史事迹,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方面。我们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当今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史书了解历史,但在古代,老百姓几乎接触不到史书,怎么知道历史?靠的就是《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启蒙教材,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浅显易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甚至有“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一说。那么,我们来看《三字经》是怎么讲历史的。“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这里有个大漏洞:《三字经》的作者是王应麟,但他一个宋朝人,如何得知清朝的事情?据了解,王应麟在编书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只是起了个头,之后历朝历代的学者不断补充。这说明什么?上层士大夫、知识分子通过二十四史,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并将此编入《三字经》,向老百姓普及有关知识。此外,《三字经》对历史发展、朝代更替的描述,用的是较为客观的叙事逻辑,展现了中国历史的传承有序。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连续性的意义是什么?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未曾中断的国家。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数次大分裂后都实现了统一的,世界上仅中国一家。这就是我们最深沉的文化自信。

 

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创新是中华文明的底色。我们从“经”“史”的角度看,“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魂,“史”是路径。我们先从“经”来看。《礼记·大学》中记载了“汤之盘铭”,即商汤时期的盘上铭文,其文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盘是什么洗手、洗脸、洗澡的用具。古人把这句非常著名的箴言刻在盘上干什么?就是提醒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我再从“史”来看。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他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探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通晓古往今来的社会演变进程,以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论学说。其中,“通古今之变”强调的是史学家要看到历史的发展变化。我们知道,引起历史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新,与时俱进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创新性的用意是什么?就是强调中华文明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明。苏秉琦先生提出的中华文化“满天星斗”说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华大地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如同天上的群星璀璨。纵观中华文明早期的演进,可以看出中华大地各区域的文明异彩纷呈。其中,黄河中游地区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各种文明因素,最终融合了其他区域的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各区域文明不断碰撞,推动了文化创新与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此外,古代中国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交往中,保持着一种半封闭状态。这使得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相互碰撞,并吸收借鉴外来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我们在讲到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统一时,至少要强调两次统一,一次是秦统一,另一次是元统一。秦统一的是什么?农耕地区。那元统一的是什么?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当然,元的统一并不稳固,不到百年就消亡了。但是,亡国没有亡天下,在明朝之后清朝又接起了统一的旗帜,并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调。总的来说,统一是中国历史走向的主流,是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十二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了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两个政权。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还我河山的热望,至死都萦绕在岳飞的心底。但就在岳飞死后不到二十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大举南征,试图统一中国。当时,他还写下了一首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这意味着这位出身女真族的皇帝,也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最高梦想。表面上看,这一词一诗情调各异,岳飞和完颜亮也互为仇雠,但这两个人又都心存一个共识,中国不该分开,南北必须统一。东南西北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方式,都不能阻挡人们逐渐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

我们再看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1682年康熙皇帝因为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以侍卫的身份随行。出山海关,风雪凄迷,纳兰性德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长相思·山一程》。意思是,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在那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我们看到,他把北京称为故园,也就是故乡。但有趣的是,纳兰性德出身于满洲叶赫那拉氏,他的故乡本来就在榆关(山海关)以外,而这个时候,距离满洲民族大举入关,也只不过才过去了不到四十年。四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让诗人习惯北京,习惯中原,甚至“反认他乡是故乡”。事实上,纳兰性德的这一认知并没有错,因为无论从东西南北哪一个方向走来,我们都有着同一个故乡——中国,这是统一最深沉的心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统一性,就是强调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那么,怎么理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第一,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统一中国,建立起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大一统政权。其中,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车同轨,就是统一车轮间的距离,促进了各地道路交通的发展;行同伦,就是统一风俗习惯,促进各地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奠定了“三同”的坚实基础,中国的统一才有了最坚实的内核。第二,层层打破分裂壁垒。这一方面与交通的发展有关,如大运河的修建;另一方面与行政区划有关,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使各省以犬牙交错状分布,不能依靠地形地势形成独立王国。

 

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包容性,简单地讲,就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都可以纳入中华文明序列之中。我们从东西南北来看。

图片

这是山西北白鹅墓地出土的虎纹双耳侈口罐。这个墓是世袭贵族召氏家族太保燕仲一支在东周王畿内的采邑公共墓地。我们通常认为,周与“西戎”是相互对抗的关系,但实际上,周人的先民却来自“西戎”。就虎纹双耳侈口罐而言,周文化中含有西北地区的文化因子。从器形上看,这样的铜罐在中原找不到源头,却与甘青区出土的铜罐有相同的侈口特征。从纹饰上看,虎纹来自北方。这提示我们,周与“西戎”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是一个东方民族,但本质上可能是一个西方民族,而生长于二里头文化的夏是一个典型的中原民族,再加上商是一个东方民族。由此可见,夏商周文化吸收借鉴了来自古代东方民族和西方民族的文化,形成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化内核。

我们从两首诗中感悟古代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融合。一首是反映北方民族苍劲风骨的翻译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公元546年,东魏在玉璧之战中败北。在阴郁的气氛中,出身高车族的大将斛律金唱起了这首《敕勒歌》,雄浑苍凉的歌声打动了所有人。大家都是敕勒川的儿女,怎么能甘心客死他乡呢?就这样,军心再一次被鼓舞起来,这支军队得救了。可以说,这是古代北方文化有力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的经典之作。

另一首是反映南方百越人民似水柔情的翻译诗《越人歌》。春秋时期,楚国的公子子皙受封为鄂君。当时,鄂地还是越人的天下。一天夜晚,子皙泛舟中流,为他撑船的越人即兴唱起:“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意思是,今晚是怎样的晚上啊河中漫游,今天是什么日子啊与王子同舟;深蒙错爱啊不以我鄙陋为耻,心绪纷乱不止啊能结识王子;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枝丫。“山有木”中的“木”,可以理解为仰慕的慕,又以“枝”谐音比喻“知”。“心悦君兮君不知”,我心中喜欢你,你却不知道。如今,这首沟通了楚越之心的诗篇已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经典之作,打动着一代代中国人。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一方面,中国主流文化不是一神教,而是一个世俗文化。《论语》开篇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另一方面,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这也注定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了丰富的和平理念。比如,“协和万邦”。它出自《尚书•虞书•尧典》,原文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体现了从亲族到社会再到邦国的一个“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思想体系。现在来看,“协和万邦”的原义较为狭隘,是指协调各个邦国利益,而今天引申出的意义更为深刻,是指全球化背景下协调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为什么讲“协和”?当时的统治制度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亲族关系非常重要,彼此之间以和为贵。那“和”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墨子》中讲的“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人们彼此间相亲相爱,使大家都能得到好处,才能实现和平。此外,《论语》还提出了“远人”,原文为“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用文治教化让他们过来,然后安心地住下去。我们看,从分封制的亲族到“兼相爱”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再到“远人”中远方的人,和平的基础不断扩大。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不讲武力征服,而是强调文明吸引,“则修文德以来之”。

中华民族自古就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唐朝的边塞诗中表现出两个价值取向,一个是用武力保卫祖国,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另一个是“反战!反战!反战!”比如,杜甫《兵车行》的前三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大意是,车马出发了,士兵把弓箭佩戴在腰间也出发了。爸爸妈妈、妻子儿女都来相送,他们踏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相送的人们拦在路上,拽着士兵的衣服,跺着脚地哭。他们的哭声直上天空响彻云霄。战争中不只有世人面前的胜利,更有背后“牵衣顿足拦道哭”我们从唐朝的边塞诗中看到,只有伟大的英雄主义和伟大的人道主义,才能成就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是在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绝不会走上“国强必霸”的道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体现出农耕文化的本色和礼乐文化的底色。农民从不好打仗,因为打仗种不了庄稼。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而爱好和平的民族才是有未来的民族。

最后一句话,祥云五色焕华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中国智慧。我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不仅有利于中国的未来,也有利于人类的未来。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4/0802/12367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