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生态
郭兆晖: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24年08月02日 15:13
郭兆晖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教研室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新要求,以及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根据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有关部署,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层面看,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强调的是产业结构调整,核心是增长,也就是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强调的是污染治理,也就是减污;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强调的是生态保护,也就是扩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调的是应对气候变化,也就是降碳。
那么,如何理解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及这四者的关系?
增长,也就是高质量发展,是核心。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总的来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核心是增长,也就是高质量发展,最终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减污。在高质量发展中,我们要做到减污而不是灭污。因为只要有发展,就必然有污染,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至少在现有科技条件下,我们无法彻底清除污染。因此,我们要把污染降低到一定范围,通过现有技术的处理和大自然的自我净化,使之与增长趋于平衡。
降碳。碳中和是什么?就是碳排放与碳吸收两者相加等于零。也就是说,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CCUS(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手段,抵消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碳中和。尽管随着发展,碳排放不仅不会减少,还有可能会增多,但只要做好碳吸收,就能促进碳排放合理下降,推动增长。
扩绿。扩绿并不是简单地植树造林。通常,我们会觉得一片绿油油的草原,才是好草原。但实际上,如果草原上只有一种草,品种单一,那对生态系统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而大自然中真正的好草原,呈现的不是人类喜欢的一片绿色,而是物种丰富、生机盎然的斑驳景象。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可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
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列入2024年九大重点工作任务,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那么,绿色转型前的发展方式是什么样子?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怎么理解“一时的经济增长”?
如图所示,“一时的经济增长”,就是以不断加大自然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必须加快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那么,什么是绿色低碳发展?如图所示,生态系统提供给经济系统的自然资源总量保持不变。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如碳中和、循环经济等让自然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趋于平衡,从而保持自然资源总量不变。通过提升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的质量与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生态环境改善之后形成了一种新型资本——自然资本,保护利用好这种资本可以带来更多经济回报,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而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我们要辩证地看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从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成效来看,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从近年来的污染防治成效看,我们高水平地完成了“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这里有一个数据需要注意,“十三五”时期,在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这一主要指标的完成过程中,疫情影响了2.2个百分点。什么意思?疫情期间经济下行,有的指标完成得相对较好。2023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各地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不能为了追求经济而忽视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2015-2018年,完成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完成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并对20个省(区)开展“回头看”。2019-2022年,完成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任务。这一轮有个明显变化,就是适当扩展了督察范围,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承担生态环保任务较重的央企纳入督察对象,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其中有两项重点工作,一是打击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也就是全面禁止洋垃圾,现已解决;二是新污染物治理行动,目前正在推进。
先看新污染物治理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新污染物是什么?一般来说,就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比如微塑料,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由它制成。目前,中央高度关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监管,已构建一整套监管体系。再看全面禁止洋垃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指出禁止洋垃圾进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举措,要坚定不移从严把握,做到令行禁止。2017年,中国明确提出分批次逐渐禁止各类洋垃圾进口,并公布了时间表。2021年1月1日,中国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实现进口洋垃圾清零目标。
同时,我们也从未向其他国家转移固体废物,并且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指出:“中方还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发起了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实现由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从“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到“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良好生态环境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那么,怎么把这个账算明白?就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产品是什么?就是由山水林田湖草沙形成的公共产品。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试点,积累经验。”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017年以来,浙江、江西、贵州、青海、福建、海南等先后被列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试验区),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
为什么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减排行动也将带动规模庞大的投资,创造巨大市场机遇和合作空间。”但是,就目前经济下行而言,是不是“双碳经济”搞过了,才出现了经济下行?从“双碳”的经济学内涵看,过度碳减排的确有可能导致经济下行。随着经济增长,碳排放持续增加,如果这时强行减排,经济增长就会出问题;但如果合理推进碳中和,实现净零排放,就会推动经济增长,这样才是把降碳与增长真正结合起来。从2020年主要国家单位碳排放产出数据看,中国单位碳排放产出1400美元/吨二氧化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也说明,我们的短板中蕴含着巨大的机会,碳排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为什么节约能源如此重要?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能源密集产品单位能耗普遍高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这说明,只有各行各业都做到节能减排,才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最有效的手段。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产业政策一定要稳慎,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发展都要稳慎。希望我们的新能源产业,既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上,也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要注意,新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降碳的问题。一是我国新能源设备碳足迹高。而新能源设备碳足迹高,基本是在生产环节。这就是说,新能源是低碳能源,但新能源设备在生产新能源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较高。二是新能源设备回收处理难。比如储能电池、风电机组、光伏组件,不仅回收成本大,甚至可能需要倒贴钱,而且销毁、处理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污染,很多企业不愿接手这项业务。三是新能源电池与“贵”金属。钴是制造新能源电池的重要原料,但我国钴矿很少,大部分要从非洲的刚果(金)进口,整体成本较高。所以说,钴是“贵”金属。四是新能源汽车无序充电,导致我国电网峰值负荷大幅增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相信随着技术发展,我们还会找到新的路径,更好推动降碳和增长结合。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增长与降碳、减污、扩绿协同推进。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4/0802/12367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