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瓣瓣同心 绘就京津冀十年新画卷
2024年08月12日 09:22
京津冀协同发展轨道上的“桥头堡”
邱雅楠 北京城建集团员工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我的爸爸是部队基建工程兵,曾参与北京地铁2号线、西直门桥等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小的时候,他常把“艰苦奋斗,志在四方”挂在嘴边。那时起,我的心里就种下了一颗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种子。2020年留学回国后,我很幸运地加入北京城建集团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建设的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将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建成后能够辐射河北、天津,甚至整个环渤海区域,不仅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将为百姓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真真正正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的大项目。能够参与其中,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在感到骄傲的同时也认识到肩头的责任重大。
您听说过“站城融合”吗?最新一代的交通枢纽就采用了这一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建在地下,景观和商业建筑建在地上。走进站台,您将看到阳光透过美丽的“风帆型”屋盖,照在人身上暖暖的;走出站台,您就可以享受到各种便捷的城市服务了。
为实现多维空间融合的目标,我们攻克了一系列难题。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地下水的问题。该项目紧邻大运河,水网密布,地下9米就已经挖出水了。要在地下40米深的基坑内完成建造,施工难度之大前所未见。越往下挖,沙土的含水量越高,每天的排水量可以灌满整整16个标准泳池。但是只抽水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带来致命危险。为此,项目团队迅速集结城建集团技术专家,创新性地采用T型地连墙和止水帷幕的组合方案,达到了基坑支护和止水的双重效果。技术人员自豪地说:“这样的组合在国内其他项目中非常罕见!我们已经拿下了13项专利!”看着他兴奋的眼神,我知道这188幅地连墙铸就起的钢铁长城,不仅保证了基坑的安全与稳定,更标志着我们的施工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走向了自主创新的新高度。
止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施工现场超千万立方米的土方挖掘,才是最大的困难。您知道“盖挖逆作”的挖土方式吗?一般打地基,都是一挖到底,再从下往上建,而我们在地下二层采用“盖挖逆作”工艺,在近5万平方米的钢板上,挖出28个小洞,通过洞口把下面近500万立方米的土掏出来,既打通了地下三层的作业空间,又保证了基坑的稳定性。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超大、超深、地下条件复杂的基坑内采用“盖挖逆作”工艺,也是我第一次经历这样的过程,简直太震撼了!相当于2个昆明湖大小的出土量,要通过采矿车由传送带输送到地面。这一过程就像蚂蚁搬家,蚂蚁是一颗一颗地搬,我们是一车一车地运!时间紧任务重,项目人员“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值守。烈日炎炎,太阳炙烤着大地,地表温度达到40度以上,在地下作业期间,工人们的汗水混杂着泥土的气息,耳畔还有轰隆隆的巨响。在这样的环境下,历经两年半的时间,取土工作如期完成。
从他们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曾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影子,感受到“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老一辈城建人精神。我想,这不仅是我们每一位城建新青年应当发扬的,更是要传承下去的。只有这样,才能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城建新青年!
如今,一千多个日夜后,曾经的土坑旧貌换新颜,主体工程即将收尾,运输车辆穿梭不停,大型塔吊挥舞巨臂,浇筑车、压路机等大型机械设备轰隆作响,几千名基建工人紧张施工……
交通枢纽项目正在为创造新的中国速度而全力奔跑!京津冀协同发展轨道上的“桥头堡”已然深入地下,为构建“七横三纵”的未来交通网络领航!我们城建人将用“敢想敢为、敢拼敢赢、追求卓越”的精神,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我与雄安的一往情深
苏文娜 雄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2019年硕士毕业后,我来到了雄安,走进了这片热土,开始了我的雄安梦。一到雄安,我就被密集型的工作氛围震撼到了。当时,我们在一个老旧的酒店里工作,会议室连窗户都没有,专家会和技术审查会经常要进行到深夜。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吃住都在酒店里,过着独属于雄安的“三点一线”生活:三楼睡觉、二楼开会、一楼吃饭。
有一次,为解决一个复杂的技术难题,整个团队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的头脑风暴。从下午2点到凌晨3点,我们经过讨论交流,最终确定了比较满意的方案。凌晨的钟声渐行渐远,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房间,心里依旧燃烧着工作的激情。
2020年8月,艳阳高照、万里无云,我们做好了充足的防晒准备前往白洋淀考察,坐在船上只能看到彼此帽檐下露出的眼睛。小船在淀中行驶时,天突然阴了下来,下起了瓢泼大雨,强烈的风吹得小船摇摇晃晃。我们正期待着开船的大爷尽快把船开回岸边,船却停了,大爷从驾驶舱走出来说,“坏了坏了,船坏了,咱们都走不了了”。这时的小船,在风中不停摇摆打转,船底也开始进水并没过了我们的脚面。虽然我们都学过游泳,但面对如此风雨交加的处境,真的慌了。幸好手机还有信号,我们将求救信息发了出去。在等待救援的时间里,我们找到身边所有能用上的东西一起舀水,但进水的速度实在太快了,船里的水越来越多。就在我们以为无力回天的时候,救援的船到了。我们安全上岸后,风雨突然又奇迹般地变小了,太阳也很快出来了,还出现了彩虹。我们拥抱、庆祝,感慨大家一起在逆境中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的团结、勇敢和绝不放弃的力量。
雄安新区有这样一条路,叫一环路,是连接启动区到高铁站的重要交通干线,全长48.9公里,是雄安新区的迎宾景观大道。2021年7月,我们接到紧急任务,做这条道路的全线景观绿化设计。这次景观设计,我们创新性地采用不同品种的月季、海棠作为主题花卉贯穿全线。当时,我们每天都在研究月季的品种、花卉配色、生长开花周期等。5个月下来,我们都成了月季专家,做梦都在画着月季花的图纸。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雄安考察。当习近平总书记乘车行驶在这条花团锦簇的迎宾大道上时,我们既骄傲又自豪,这条大道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看着它出生,呵护它长大。
我周围很多同事,家都在外地,很多人的孩子都还很小。坐在我对桌的同事,一个孩子7岁、一个孩子3岁,都在北京。前些年雄安建设最要劲儿的时候,同事经常几个月都回不了家。有一天晚上,她在办公室和孩子视频通话,三岁的小儿子奶声奶气地问她:“妈妈,你这周回来吗?是今天、明天还是后天回来呀?是我睡着了才回来,还是醒着就能回来呀?”同事转过身擦去眼泪,笑着对孩子说:“妈妈最近有点忙,妈妈忙完以后就回去好不好,妈妈给你和哥哥都带了礼物呢……”办公室里的我们,那一刻,也已经泪流满面。
在雄安,这样的建设者成千上万!从2017年到2024年,雄安建设的7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浪花一瞬,但对每一位建设者来说,这7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短短几年的时间,我也已经从一个不谙世事的规划少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设计工程师,日子在发梢与指尖悄悄滑过。
现在,雄安已经从当年的绿化寥寥到如今的秀林丛丛,从破旧的乡间土路到现在的四通八达,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县城到中国的科技创新之都,这一切变化的每一步,都让人感到振奋。这座城市就是无数建设者们书写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传奇!
我骄傲,我自豪,能与雄安结缘,能为它的规划建设发一分光、出一分力;我荣幸,我开心,能与雄安相伴,在人生最好的年纪与它共同成长。感恩这个时代,感恩遇见,我会满怀激情,倾己所能,为建设这座未来之城与时代一起奔跑,做奔跑的雄安追梦人!
在希望的“稻”路上
李妍 天津小站镇坨子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从首都北京出发,向东南160余公里外的沽水边,就是我的家乡天津小站镇。这里因米闻名,有“十里村爨玉粒香”的“皇家贡米”的小站稻。小站稻作为天津农业的“名片”,唤醒了浓浓乡情,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成为农业农村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是土生土长的小站村里人,一直在天津生活学习,2018年参加工作,投身到生我养我的这片沃土中,成为一名95后“新农人”,见证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农村面貌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听村里老人说,“清朝时期小站稻已经成为宫廷御膳用米”。每年金秋十月是小站稻丰收的时节,站在一望无际的金涛稻浪边,闻着铺天盖地的稻香味儿,那真是一种享受啊!后来,由于上游水源紧张,我们不种水稻,改种旱田了。这抹稻香也成了小站人世代追寻着的“乡愁”味道。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为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而农业农村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京津冀三地属同一生态区,农业种植条件基本相同,三地统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备良好基础。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国家南繁基地考察,曾关切地询问天津小站稻的情况,同时鼓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勇于创新,为全国人民从吃饱到吃好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催人奋进,唤醒了天津几代人追寻振兴之“稻”的梦想。天津启动了《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2018—2022年)》,津南区规划了7300亩高标准小站稻田,小站镇率先垂范,整理土地855亩,推进小站稻农业示范田建设,稻农们纷纷选择回归。如今,稻田连片、景色宜人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已经成为津南区一张亮丽的“名片”。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先进的种植技术助力小站稻产业向绿色、高效、现代化转变。“小站稻+”产业深度融合,引进现代种植技术,开展稻蟹立体混养,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循环发展;建成小站稻加工中心,完善小站稻全产业链条,夯实生产链、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做好小站稻精深加工业,促进小站稻产业提质、扩面、增效、惠农,构建集良种繁育、精品生产、科技示范、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站稻产业体系,小站稻已经成为村民的致富粮。2022年10月,小站稻入选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助力小站稻产业的崛起,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旅融合,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景象。天津市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以文”重要要求,打出了农文旅融合牌,发展民俗村、农家乐、乡村民宿等餐饮、旅游业,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多新的增长点。津南区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小站贡米原产地,兵米文化、稻耕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小站稻发源地和核心产区,小站镇将农业发展与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相结合,实现了从单一水稻种植向农旅融合的华丽转身。
如今,小站稻耕文化特色小镇已作为“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进行推广,吸引游客慕名而来。您可以到小站感受稻村风情,住乡村民宿,品农家美食,行走在田间栈道,感受微风轻拂脸颊,聆听挠秧号子悠扬歌声,看远处白鹭戏水翱翔……在小站稻作展览馆内,您可以通过多场景模拟,亲身体验一颗小秧苗的种植、生长、收获。走进小站稻核心种植区,您可以在观景台瞭望巨幅稻田画,观赏津沽大地丰收的壮美画卷。
十年来,京津冀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稳步推进,产业协作和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良好效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十年答卷”。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我将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投身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改善农民生活的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铿锵有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崇高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乘风破浪,不懈奋斗。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副中心的新地标
运向杰 北投集团绿心园林有限公司员工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位于大运河文化带和创新发展轴的交汇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区,规划总面积11.2平方公里,有4个颐和园大,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7%。党和国家在如此“寸土寸金”的地段建公园,就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大自然的颜色。
别看现在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这么美,这里原来可是化工厂。2018年启动项目建设,原化工厂的污染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个难题。面对昔日化工厂,该怎么实施污染治理呢?我们没有采取传统化学治理方式,而是采用生态保育的办法,搭建管控平台,开展长期监测,通过种植大量植物,逐步吸收和降解污染,这就是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您听说过“生态保育核”吗?这是建设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首次提出的概念,我们在原化工厂外围设置植物围栏,不让人进去打扰小动物,并给它们留出自由出入的通道,把圈起来的化工厂,变成植物、动物自由生长的乐园。在植物方面,我们通过植物播种、苗木栽植等方式,构建不同类型、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在动物方面,我们处处为小动物着想,没有吃的,我们就种植山楂等食源植物;没有喝的,我们就为它们修建蓄水池,提供水源;没有住的,我们就给它们搭建“房子”,让小动物吃喝玩乐,样样不愁。如此一来,“生态保育核”越来越热闹,除了常见的麻雀、喜鹊,也迎来了不少珍稀鸟类。雀鹰、黑翅鸢自由穿梭,翱翔天际;野兔、野鸡快乐奔跑,觅食野果;鸳鸯、绿头鸭嬉戏打闹,畅游自如。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吸引了近百种野生鸟兽安家落户。
化工厂的污染治理以后,我们开启了植树造林的绿化大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经过齐心协力,全力奋战,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终于在2020年9月29日顺利开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作为利民工程,不仅方便了北京市的居民,而且惠及了京津冀的广大百姓,不仅有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家庭在公园散步、遛弯,还有燕郊、大厂、香河的游客来跑步、打卡。登上叠翠轩可以看到,森林郁郁葱葱、小径鸟语花香、景观层次分明,视野所及,草木葱茏,呼吸之间,神清气爽。建设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开园以后,项目部转成了绿心公司,我也从原来的建设者变为了运营者。我们把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定位为绿色活力中心,主打全龄友好,让老、中、青、幼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让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逐步成为有趣、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每逢周末、节假日,北京城市副中心跑团、燕郊跑团的成员,都会来公园跑步锻炼;不少亲子家庭会在儿童游乐场、帐篷营地休闲放松。北京科技周、北京文化论坛等重大活动相继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举办,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经过三年多的运营管理,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先后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连续两年入选“北京网红打卡地”。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已然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代表绿色活力的新地标。
绿色,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底色;绿心,是绿色生态最突出的代表。未来,我们还会更加努力,擦亮绿心这张生态“名片”,让城市拥抱森林,让森林融入城市,融入老百姓的美好生活。
“追梦公交”930路
李立侠 北京公交集团930路驾驶员
930路是北京公交集团开通的第一条跨省运营的公交线路,东起河北三河,西至北京郎家园,单程63公里,共39站。线路刚开通的时候,河北省三河市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没有直通北京市区的公交车,开通930路为的就是方便京冀两地乘客的出行。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930路进行了管理升级,得到了京冀百姓的称赞和认可,逐渐成为一条一心为百姓追梦的同行线、推动城乡发展的经济线、为乘客服务的惠民线。对于每天往返京冀两地通勤的人来说,930路是他们的“追梦公交”。在这条路上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9”代表着我们长长久久陪伴乘客逐梦同行。
930路为京冀百姓提供了更便捷、更富有人性化的出行服务。针对部分乘客提出的“希望头班车的时间再提前一点”的建议,车队把首班车的发车时间从最初的5点25分提到了现在的4点15分。这就意味着,驾驶员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得出家门,赶到场站,进行安全宣誓、车辆例检、擦拭车厢等准备工作。4点15分,我驾驶着首班车准时进站,乘客们有序排队上了车,我调暗车厢的灯光,让他们一路闭眼休息。
“老刘,又去北京看孩子呀?”老刘是930路的老乘客。他经常说:“真得好好谢谢你们930!这十年,我就是坐你们930去北京打拼的,现在虽然有了自己的公司、自己的车,但还是愿意坐你们930。坐着舒服安全不说,坐惯了,有感情了。”2022年寒假,他还带着孩子小刘坐930路去北京看了冬奥会。2023年9月,老刘送小刘坐930路去北京上大学,一路上,老刘向小刘讲述自己追梦的故事,鼓励小刘勇敢逐梦。930路会继续陪伴着千千万万像老刘、小刘一样的追梦人一路同行。
“3”代表着连接三地,见证城乡经济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十年来,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连接得更紧密了。我知道,服务好930路这条“北漂”一族实现梦想的纽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师傅好巧,早上就是坐您这趟车过来的,下班又赶上您的车了。”跟我打招呼的小马也是930路的老乘客,他家住河北三河,在国贸上班。他经常跟我说:“我就是人们常说的北漂,不过啊,让我感觉和北京最近的就是930了。你们930乘车环境好,经济又便捷。这些年打拼下来我都在三河买房啦!”看着小马圆了自己的梦,我都替他高兴。茫茫人海中,像小马一样的“北漂”还有很多。这些年,930路已累计运送乘客3亿多人次,相当于拉着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出行了一遍。
“0”代表着从零出发服务乘客的初心不变。
2019年,930路把服务延伸到周边社区,成立了“爱心小分队”。成立以来,我们每个月都到社区开展服务。除了写春联、贴福字、帮老人收拾屋子以外,我最拿手的就是给老人理发。有的老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到理发店,我们就带着理发工具去他们的家,用行动践行“一心为乘客、服务最光荣、真情献社会、责任勇担当”的企业精神。
930路驾驶员们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驾驶技能、增强服务本领,为京冀乘客提供高质量公共出行服务,践行着“让更多的人享受更好的公共出行服务”的企业使命。这就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力量的北京公交930!这就是服务百姓筑梦前行的北京公交930!我是驾驶员李立侠,我在930路等着您!
画出最美同心圆
刘紫璇 三河市燕昌中学(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教师
2021年6月,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家乡,入职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三河校区是潞河中学第一所京外校,肩负着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地、北京教育资源向北三县延伸的重要责任。
2024年是我执教的第三年。三年来,我感受着自己的成长,见证着我们学校从零开始的跨越式发展。三河市隶属河北省,地理位置在北京和天津之间,过去我们的教育资源不相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指引下,我们得到了无数资源的倾斜。我在驱车跨越潮白河的路上无数次感慨,曾经以为的“两个不同区域”,却能实现共同成长,协同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做好教师,最好的是和好教师做朋友”。我有幸和潞河中学马老师结对成为学伴,共同参与通州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研习活动。在研修中心的一间间教室里、一次次会谈中,我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班主任。一个周五上午,在又一次处理了小汪同学的打架问题后,我终于忍不住拨通了他父亲的电话,请他到学校交流孩子的在校情况。孩子父亲火冒三丈地来到办公室,见面就给了孩子一巴掌,嘴里叫嚷着“怎么这么不懂事”。我吓坏了,急忙拉开正要拳脚相向的父子二人,好言相劝。虽然孩子承认了错误,但我心里始终惴惴不安。当天下午,研习室里潞河中学马老师看到我闷闷不乐的样子,关切地问我原因。在听完我的倾诉后,她说:“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父子间沟通失灵了,父亲对待儿子粗暴直接,也导致孩子没有正确处理同伴问题的能力。我向你推荐一本书,叫《非暴力沟通》,对于沟通方法有着独到的分析。你可以试着把书里的方法教给孩子父亲,从观察、感受,到需要、请求,步步落实,播种一份关怀,然后静待花开。”当天我就开始查阅这本书,一边记笔记一边查找资料,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制定了细致的亲子沟通计划,帮助孩子和家长一起执行。最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小汪终于能笑着提起他的父亲了。我十分庆幸,能遇到这样一位倾囊相授的好伙伴,在北京“飞翼”下,乘着潞河之风,振翅高飞。
我有这样一个学生,叫梓彤。她是一个温柔内向的孩子,说话温声细语,在班里很少看到她和别人一起玩。我们学校与潞河中学七年级开展了班级“手牵手”活动,组织两个班的孩子线上见面,留下联系方式,让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们可以跨越空间距离做朋友。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梓彤唱歌,歌声婉转,清脆悠扬,我在心里暗暗记下了这件事。在筹备学校合唱比赛期间,我们班领唱的位置一直空缺,于是我想到了梓彤,询问她是否愿意做班里的领唱。她的眉毛微微一蹙,犹豫地说:“老师,我不行的,我不敢在全校同学面前唱歌。”看到孩子为难的样子,我没有勉强她。三天后,梓彤主动找到我,提出想要尝试领唱的任务。我听后既惊喜又感到困惑,问她为什么转变了想法。她微微泛红的脸上漾起一抹笑意,“老师,我和潞河七一班的张同学一起参加这次活动,她是他们班的领唱,而且她跟我分享了许多之前参加比赛的经验,我觉得很受鼓舞,想迈出这一步”。听到孩子的话,我心里一暖,原来友谊悄然发生了。在那次活动中,我们班荣获三等奖,而梓彤也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在三河市第十六届歌手大赛中荣获三等奖,还被选入学校合唱团,参与了廊坊市中小学艺术展演,又在潞河本部录制了许多歌唱节目,和自己的好朋友站上了同一个舞台,一起发光。在北京教育理念的覆盖下,学生不再仅被考试成绩束缚,他们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机会,五育并举,健全人格,异域同天,情牵京冀。
后来我收到这样一幅锦旗:爱生如子,德才兼备。赠予我这面锦旗的是七年级一班的一位家长,她说:“刘老师,感谢您,感谢咱们这个有爱的班级和充满活力的学校,孩子在这里真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感谢潞河教育!”京畿大地,同心同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潞河人,是我们坚定而执着的主旋律。“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大运河又响起了船工号子
赵义强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
通州是运河漕运最大码头,我们村就在河边。元明清时期是漕运发展的鼎盛时期,大运河上的漕船首尾衔接几十里,此起彼伏的船工号子伴随左右。
我的父亲赵庆福,从小就跟着我爷爷跑船下天津。拉纤的纤夫听领号的,领号的都是熟悉航道和水情的行家里手,不但嗓子好,还得有鼓动性。父亲从八岁上船,学会了十几种运河号子。后来漕运停了,船工们只能各奔他乡,运河岸边再也听不见嘹亮的船工号子声了。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了我们莫大鼓励,更坚定了我们传承运河文化的决心。
为了把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下去,我父亲退休后和母亲一起成立了通州区第一支大运河秧歌队。我也加入其中,吹起了唢呐、喊起了号子。为了把当年船工拉纤的气势营造出来,我们精心制作了一个竹木结构、四围彩绸的运粮船,船底还描着蓝色的水纹。我们参加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几十场庙会演出和民间艺术大赛。很多次表演都感染了现场的观众,很多人随着节奏跟我们一起扭起来,吆喝起来,那场面可热闹啦!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运河号子。
父亲是喊着“开船喽”的号子走的。他把我叫到跟前,拉着我的手说:“大运河是咱的妈,运河号子是咱的根,你们可别弄丢了啊!”我含着泪向父亲保证:“爸,您放心,我一定记着您的话,把它传下去!”父亲一直喊号子,直到最后实在说不出话才闭了眼。
这么多年,我始终不忘传承的责任。我的侄女、孙女从小就跟我学,经常和我一起喊船工号子,我带着她们参加了许多运河沿岸的文化活动。我还被京津冀地区几十所院校聘为校外辅导员,给孩子们讲述运河两岸的民风、民俗和民间故事,教唱运河号子,弘扬运河文化。同时,我成立了一支33人的“三地号子队”,每年参加通武廊文化和旅游交流季活动。
“悠悠运河水,嘹嘹船工号;代代运河人,铮铮民族魂。”说得好不如唱得好。我给大家来一段儿“拉纤号”好不好?
开船喽……
古老大运河呀,祖先双手开,
蜿蜒千百里呀,流向京津冀,
协同共发展哪,幸福万万年呦!
嘿呀喔……
责任编辑:范璧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4/0812/12376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