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国际

周戎: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年09月30日 14:56

 

u=1831931887,2910913618&fm=253&fmt=auto&app=138&f=JPEG

周戎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课件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自2024年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至今已有70年,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弘扬和发展,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体现了这一点。

一、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20世纪50年代。这五项原则也不是中国独创的,而是中国和亚洲国家共创的,并为世界所接受。现今的国际环境和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环境有很大的不同:1949至1950年,中国和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还和欧洲的一些中立国家、周边的一些资本主义或民族主义国家先后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总共加在一起不超过20个。也就是说,新中国在全世界并没有得到广泛承认。也是在这一时期,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我们进行了抗美援朝,既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又援助了朝鲜,成功实现了保家卫国的目的。但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新中国的国际处境并没有彻底改善。

1955年,著名的万隆会议召开。在会议召开前,周恩来总理访问了缅甸、印度,与缅甸、印度的总理都进行了会谈,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平等互惠的内容后来经过了修改,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利。此外,之所以要提出互不侵犯,是因为当时我们和周边几乎所有邻国之间都存在边界问题,也都没有正式划界;之所以要提出互不干涉内政,是因为美国从1950年就开始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所以互不干涉内政针对的是美帝国主义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很快就被纳入了中印、中缅的两国首脑联合声明中,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周边环境。

1954至1965年,亚、非的很多国家都开始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到1965年时,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有近50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与其他很多国家之间的建交公报都引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主要内容,甚至原封不动地纳入。也是在这一时期,英国、荷兰先后和中国建立了非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于亚洲,迅速走向世界。1955年,20多个亚非国家出席万隆会议,在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第二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明确采纳五项原则。五项原则被相继载入一系列重要国际文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遵循。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言,其由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所共同倡导,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思想,即团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促进和平进步,建立国际关系新准则。

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我们知道,西方列强的很多思想都已经被淘汰或摒弃,哪怕当时一些合理的思想也至少是部分过时了。然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70年后仍然展示出了非常强大和持久的生命力。对此,我们也要由衷地感谢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如何诠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标杆作用

所谓标杆作用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充分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国与国关系相互、平等的实践要求,凸显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也就是说,不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富国穷国,在国际舞台上都是一律平等的,不存在所谓的你优我劣、颐指气使或小心翼翼。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诞生之始,就令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感到振奋。因为可以说,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或者说被压迫、剥削的“全球南方”国家的人民,是从来没有感受到发达国家的平等相待的。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规范作用

所谓规范作用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涵盖国与国在政治、安全、经济、外交等方面和平共处的基本规范,为各国践行国际法治精神、建立正确相处方式提供了准确清晰、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老百姓,在来到中国时,都能感受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平等相待的态度。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作用

所谓指导作用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指导。我们和现在仅存的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即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古巴共和国,都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但在和中国建交的180多个国家中,有着大量与中国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

习近平主席指出:“凡是遵循五项原则,即使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不同、发展水平和体量规模不同的国家,也完全可以建立和发展相互信任和友好合作的关系。”比如,中国和巴基斯坦建立了久经时间考验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巴基斯坦朋友形容中巴关系是,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比钢硬、比眼贵。中巴关系就是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的突出典范。近年来,我们又与巴基斯坦共同推进了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极大推动了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巴基斯坦而言。除了巴基斯坦,我们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社会制度也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但是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目前,伊朗是中国在整个中东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所谓有利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开辟了崭新道路。这也正得益于其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内容。中国和俄罗斯、越南、蒙古、朝鲜、缅甸、老挝、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之间,都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可以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方面,超越了“集团政治”、“势力范围”等陈旧狭隘观念和对立对抗思维。相比之下,美国经常把拉丁美洲视为其“后院”,印度经常把整个南亚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中国从来就没有这种想法,未来也不会有。

(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所谓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所以自然也就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联合自强汇聚了强大合力。习近平主席指出:“五项原则凝结了发展中国家对改变自身命运、追求变革进步的深刻思考。”正是因为有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中国家有了改变被欺凌、剥削、压迫的局面的路径。因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正在影响、改变世界,改变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命运。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激励和鼓舞下,越来越多亚非拉国家相互声援和支持,奋起抵御外来干涉,成功走出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促进了南南合作,推动了南北关系改善和发展。中国始终是发展中国家中的一员,也确实起到了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团结自强、引领“全球南方”国家争取权益的领头羊作用。

(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彰显历史智慧

所谓彰显历史智慧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秩序改革和完善贡献了历史智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出发点是维护弱小国家在强权政治环境中的利益和诉求,也就是被压迫的人民、国家和民族,所以要旗帜鲜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反对霸权。为什么要旗帜鲜明反对殖民主义?因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非洲只有极少数国家是独立国家,如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埃及、南非,而绝大多数国家都还没有独立。这一国际背景确实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在强权政治环境中的利益和诉求。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摒弃了穷兵黩武、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际上就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也就是说,我们在新时代的历史任务,不再是拘泥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字面内容,而是要超越它,提出更加适应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准则的更有价值的新理念。

习近平主席指出:“70年后的今天,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又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70年后的世界与70年前的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尽管不会再出现过去那样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但是在其中一个超级大国消失后,美国的独霸心理开始越来越膨胀。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行更新和再创造。相比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关注被压迫的人民、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我们面对现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提出的是更加适应全人类的新理念、新想法、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生存、发展、安全。所以,习近平主席也同时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前,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主要是建立初级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来又出现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际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如中越、中老、中柬、中泰、中马、中缅、中巴、中塞等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发展得很迅速,也很持久、有序、健康,同时也推动了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特别是安全方面,中国和中亚之间的合作不仅是经济合作,也有安全合作。可以说,中国和中亚国家在经济、安全领域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这些国家不产生极端主义,不成为恐怖组织的温床。

习近平主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都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都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目的是使得全世界人民都能够幸福起来,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能够繁荣起来,全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都能够顺畅起来,全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都能够紧密起来。

习近平主席指出:“这一理念立足于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树立了平等和共生的新典范。中国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实现更加安全、更加繁荣的和平共处。”其中,持久和平指的不是停战的状态,比如尽管朝鲜半岛的停战协议至今已有71年,但并没有真正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指的是大家都安全,而不是一国的安全,比如美国经常讲要确保本土安全,进而在打击恐怖主义时往往只看其对美国本土的威胁性,而完全不关心其对全人类的威胁性;共同繁荣指的不是零和博弈,在国际社会上只追求“我”强“你”弱是不行的;开放包容也绝不是什么对中国双重标准、和中国经济脱钩,或者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投资、进行制裁,美国不能因为对其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有威胁,就反而摒弃西方自己提出的自由贸易;清洁美丽是中国做得特别好的一方面,广泛普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环境、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走在世界各国前列,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全面性、准确性以及世界胸怀。

习近平主席指出:“这一理念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开辟了和平和进步的新境界。中国呼吁各方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坚守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初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进各国人民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超越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范畴,而是面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我们之所以要强调“以人类前途为怀”,也是因为全球国家的出发点不同。比如在中美之间,美方总是在个别问题上斤斤计较,只关注中国是否影响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而中方关注的从来都是人类前途、人民福祉。我们在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精髓,如“坚守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初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即共同商议、共同建设、共享成果、互利共赢,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二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即讲发展有论坛、讲安全有平台、讲文明有交流互动;三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进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即通过“一带一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习近平主席指出:“这一理念着眼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丰富了发展和安全的新实践。中国团结各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实现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从发展到安全、从合作到治理的历史跨越,有力引领和推动了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为国际社会带来和平稳定的前景,为各国人民增添繁荣发展的福祉。”我们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明确与逆全球化相抗衡、相对立的,也实现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超越,促使中国在分量、体量上不断成为主要国际组织的最大参与国。与此同时,我们通过“一带一路”逐渐将外交触角伸向全世界,在谈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安全合作、健全相关对话机制,实现了国际层面上的综合治理,也让更多国家认同我们的理念。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坚持主权平等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所有国家一律主权平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就是主张要确保各国都能在多极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在遵守国际法前提下发挥应有的作用,确保世界多极化进程总体稳定和具有建设性。”目前,尽管在世界多极化的主流上,出现了逆全球化、逆多极化的支流、逆流,但主流并没有受到根本影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反对单极体系或维护自己所谓领导地位、霸权的行为。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夯实相互尊重的基础。国家之间打交道,首先要把平等相待、互尊互信摆在前面。要尊重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要共同维护好不干涉别国内政这一‘黄金法则’,共同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搞阵营对抗和各种‘小圈子’,反对强迫别国选边站队。”中国的核心利益是很明确的,比如台湾问题以及涉港、涉南海、涉藏、涉疆等问题,都是绝对不容许他国触碰的。至于“共同维护好不干涉别国内政这一‘黄金法则’”,“反对搞阵营对抗和各种‘小圈子’”,中国从来没有干涉他国内政,也从不强迫别国选边站队,未来也不会。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实现和平安全的愿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各国必须共担维护和平责任,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在国与国相互依存的今天,追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独享安全是行不通的。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就是倡导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构建起更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其中,“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的落脚点还是发展,有和平才有发展,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这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追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独享安全是行不通的”,指的是“我”安全而让“你”不安全,或“我”安全而不管“你们”安不安全,在现今的国际社会中都是行不通的;综合的安全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安全,以及贸易、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产业链等的安全;“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的例子就是中国和东盟国家,通过将合作走实、走深、走密、走新,实现了国家利益的一致,也基本杜绝了不安全隐患的产生。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汇聚共筑繁荣的动力。中国有句古语‘仁者爱人,智者利人。’拉美也有哲言‘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国’,阿拉伯谚语则说‘人心齐,火苗密;人心散,火不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的不是制造分裂的鸿沟,而是架起沟通的桥梁;不是升起对抗的铁幕,而是铺就合作的坦途。我们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全球发展倡议,目的就是要实现增长机遇的普惠,推动发展道路的包容,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地球村’里的国家共谋发展繁荣,让共赢的理念成为共识。”我们践行全球发展倡议,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增长。我们推动发展道路的包容,为的是让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借鉴我们,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提倡共谋发展繁荣,也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还将继续这样下去,比如中吉乌铁路已经开工、“澜湄合作”越走越实越深。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秉持公道正义的理念。没有公道正义,强权政治就会横行无忌,弱肉强食就会大行其道。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联合国权威和核心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从未过时,反而更加重要。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就是要坚持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书写、共同维护。世界上的事要由各国商量着办,不能允许谁的‘胳膊粗’就听谁的。”这个世界上,该谁说了算?既不是美国,也不是中国,而是要让联合国发挥更大的甚至是主导作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正是多边主义,也就是全球化、多极化。习近平主席还指出,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旨在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促进各种文明包容互鉴。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四、中国未来的外交战略

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中国未来的外交战略作出了具体描绘。

第一,我们要共同做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建设性参与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对于本次巴以冲突,尽管有埃及、卡塔尔和美国呼吁的停火和谈,但却没有什么结果。中国也在积极应对冲突,除了在联合国大会等各国际舞台上不断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外,还在积极促进两国方案的成功落实。

第二,我们要共同做开放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发展重回国际议程中心位置,重振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深化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从中国和东盟国家、中亚国家、阿拉伯国家、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来看,只要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和平得到保障,发展的议题也就自然被提上了议程;发展议题之所以得不到支持、不能实现有效推进,正是因为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南南合作、南北对话也要以求发展为核心。

第三,我们要共同做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推动全球治理架构更为均衡有效。在治理方面,我们做得最为突出的就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而且是化被动为主动,开始引领全球的气候变化应对与治理。

第四,我们要共同做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增进世界各国不同文明沟通对话,加强治国理政交流,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地方、民间、青年等领域交往。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将设立“全球南方”研究中心,未来5年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1000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卓越奖学金”名额、提供10万个研修培训名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卓越奖学金”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这表明我们要培养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下一代人,也就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合作共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下一代合作者。习近平主席还指出,中方将继续用好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同有关方共同设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三方合作示范中心,支持“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发展。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成为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14亿多中国人民整体迈入现代化,意味着形成一个超过现有发达国家规模总和的巨大市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4/0930/12443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