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熊露:中医对于癌症的预防与治疗

2024年12月31日 14:02

 

熊露-讲课

熊露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生活节奏加快,也导致压力激增。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癌症的预防与治疗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一、中医古籍关于“癌症”的记载

中国关于癌症的记载,最早可见于35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殷墟甲骨文描述了“肿瘤”的病名。约公元前12世纪的《周礼·天官》记载,“疡医下士八人,掌管肿疡……等病”,可见包括肿瘤在内的疡病已归专科“疡医”治疗了。“肿疡”这个词,宋代王安石注为“肿疡聚而不散”。所以,中医治疗癌症的历史相当久远了。

《黄帝内经》作为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医养生学之源,其中提出的关于如何防癌养生的理论适用至今,对当下仍发挥着极为深远的作用。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起源于黄帝时代,二是认为起源于战国时代,获得广泛认可的是第三种说法,认为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像精华论文集一样,主要内容成书于战国时代,自秦汉以来有所补充,在西汉中后期编撰成书。

(一)癌症的致病因素

人为什么会生病?中医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自然气候和社会条件。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就会使脏腑运动出现异常,这时“六气”会变为“六邪”。风邪多产生于春季,寒邪多产生于冬季,暑邪多出现在夏天,湿邪多出现在长夏,燥邪多产生于秋天。所谓社会因素,是指人是社会性动物,离不开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每个人都有。我们应该适度表达情绪,凡事过犹不及。过亢的情绪变化和六邪变化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具体到肺癌的发病学认知,中医认为,一是先天禀赋。每个人的先天禀赋都是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基因积累的结果。癌症的潜伏期很长,很多致病因素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就出现了,直到老年才发病。当正气衰落后,邪气就会开始趁机作祟。

二是饮食厚味痰浊蕴肺《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提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句话放到当前,仍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每天都能吃到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这些食物大多难以消化,肠胃常年承担着超额负担。在诊疗过程中,很多患者都反馈,晚饭消化慢,经常依靠出去散步来帮助消化,有些人甚至散步后依然感觉肚子很饱。这就是积食的表现,长期暴饮暴食很容易导致肠胃虚弱,引发胰腺癌、慢性肠胃炎等疾病。

三是邪毒伤肺。凡是能损害肺部器官机能的都可称为“毒”。毒邪之物集聚,会导致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久而成疾,形成肿瘤。所以,慢性的长期的炎症反应与癌变密切相关。

四是情志不节。过度的情志变化极易伤害五脏六腑,催生各种各样的恶性肿瘤。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看,60%以上的癌症患者在确诊前三个月到一年之间,曾发生过强烈的异常的情绪波动。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以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发阴阳紊乱,是早衰、患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控制情绪是非常关键的。我经常和患者说,“不要生气”是伪命题,谁也做不到。我的建议是,养成一个兴趣爱好。

 

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恶性肿瘤是一种心身疾病。情志的异常,不但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还能直接影响患者的性格、情感、意志、记忆、思维等。中医治疗的方式,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以改变性格。一些阳虚的病人,夏天吹不了空调、吃不了雪糕,甚至基础体温到不了36度,经过治疗后,很多人都变得更有活力,有了更多兴趣爱好。临床工作中,恶性肿瘤合并情志疾病最常见的情况是焦虑抑郁状态、睡眠障碍和谵妄状态,分别归属于中医学“郁证”、“不寐”、“癫狂”等范畴。只有充分重视到这些情况,才能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提出,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提出,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陈言的“三因学说”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极乃疾病内因,因其“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肤体”。

我们看大喜带来的问题。《黄帝内经》提出,喜则气缓。心脏有规律地收缩,能带动血液循环,中医认为,这种收缩是由心气波动引发的。一旦心气波动无力,就会导致血脉淤堵,出现心悸、健忘等疾病。《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提出,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我们看惊恐带来的问题。《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提出,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而且,惊恐还会伤肾。

我们看大怒带来的问题。《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这句话描述的是中风的发病规律。很多中风患者,受到天热、情绪波动等影响,血压失控,一个跟头就昏过去了,到医院一查,发现是脑出血。这就是这段话描述的,大怒后“使人薄厥”的疾病。《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提出,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我们看悲哀带来的问题。悲哀是一种很不好的情绪,但是有时候又无法避免。《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提出,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二)中医提出的养生之法

《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法则是“天人合一”。《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向上古之人学习“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养生之法。“四时”,放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同时也可以放到一天的时间里,春天对应早上,到中午最热的时候就是夏天,下午是秋天,晚上是冬天。春天,阳气初升,“此谓发陈”;进入盛夏时节,万物繁盛壮美,“此谓蕃秀”;秋天,叶子慢慢掉落,“此谓容平”;冬天,动物冬眠,“此谓闭藏”。立夏以后直到三伏天结束,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肿瘤患者以及其他阳虚的人,要在这个时候温补阳气。上古之人为什么能“度百岁乃去”,就在于遵从了四时、五脏、阴阳的变化规律。

我的建议是,顺应太阳的起落规律作息,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夏至前后,白天时间很长,夜晚时间较短,阳气最为旺盛,这个时候可以早点儿起床锻炼身体。同理,冬至前后,白天较短,夜晚较长,我们就要调整作息,等太阳出来再起床锻炼。另外,我们一定要睡好子午觉。子时指的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午时指的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旺盛的时候,相当于严冬时节,所谓“冬至一阳生”,这时是阴阳交替的时候。同理,午时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相当于盛夏时节,也是阴阳交替的时候。在这两个时间节点,适当休息,让阴阳正常“交班”,很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午睡不能超过1个小时。研究表明,午睡超过1个小时会大幅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在夏天宣泄体内的阳气。我经常对患者说,夏天要坚持吃药,而且要不怕出汗。经过冬天“闭藏”、春天“发陈”,夏天正是运动出汗“排毒”的好时间。肿瘤是阴邪,阴对应“小人”。一个正常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最终演变为能够观察到的癌细胞,大概要5到15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身体上几乎没有症状,我们都感受不到疾病的发生。而热性疾病则完全不同,比如疮疡,很快就会发作,到医院就能切除,之后再用点儿消炎药就可以了。所以,夏天出汗“排毒”,有利于对抗这种难以发现的阴邪疾病。

我们养生的目标是“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神”指的是精神状态。中医四诊中的望诊,其最高境界是望神。作为四诊中的首诊,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望”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断的是一个人的生死,而不是仅仅看病症。我国历朝历代的名医通过望神断生死的案例很多,这是我国优秀传统中医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所有人以实际行动保护和弘扬。

 

二、癌症的易感体质

体质,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

很多患者在开始描述病症之前,我已经能够通过对其体态、面色、眼神等方面的观察判断体质。体质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人的体质不是从一出生就固定不变的,而是会根据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个体体质的差异,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研究体质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寒湿”为癌病之始。什么是“寒湿”,我们可以联想雪山,即使是盛夏时节,雪山上的积雪也不化。终年不化的积雪就是“寒湿”。所以,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有“寒湿”。《黄帝内经·灵枢》提出,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这就是说,长期受寒、饮冷、贪凉,会改变身体免疫内环境,使气血运行紊乱,日积月累就会形成癌症。

为什么“寒湿”会引发癌症?我们可以将河流比作血管里的血流,冬天河水结冰后,河里面的脏东西也一起冻住了,春天气温回升,河水融化后,河里面的脏东西自然跟随水流冲走了。血液循环也是一样的道理,血液运行缓慢,代谢产物排不出去,久而久之就可能引发癌变。所以,“积”的是寒、是瘀血,是各种各样的致癌因子。

我们在老一代大家的引领下,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与努力,深入研究分析了2005年至2015年间的300余例中晚期肿瘤患者,发现痰湿体质、寒湿(阳虚)体质、瘀血体质患者居多,兼顾寒湿(阳虚)和瘀血两种或以上体质者,超过三分之一。

“寒湿”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阳气不足。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这句话是说,地球万物都仰赖太阳的光合作用繁衍生息,人也一样,身体里如果没有阳气,五脏六腑的代谢功能就会停滞。《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阳气不足直接影响寿命。那么,哪些因素会损害阳气?内外诸邪、七情六欲、饮食不节、先天遗传等因素都会产生影响。

寒湿体质是形成恶性肿瘤或导致恶性肿瘤进一步转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寒湿体质的特征包括,多系统、多脏器的结节,关节的退行性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亚健康状态,以精神衰退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育不孕),以及各类精神疾病,如情感障碍、焦虑抑郁、失眠健忘、脑功能衰退等。典型的寒湿体质,有一些自觉症状,如上热下寒、内寒外热。什么是上热下寒,比如有些人虽然在夏天感觉很热,但却不能在空调房里待着,一吹空调就感觉腿冷。什么是内寒外热,比如有些人吃东西容易上火,吃寒凉的药只有刚开始感觉缓解,之后症状却越来越严重,这就说明体质是寒的,阳气不够,只是外在表现为怕热。明显的畏寒怕冷也是寒湿体质的典型特征。

 

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基本类型。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现行标准下除特禀质外的8种体质。

一是平和质,大多数人都属于这种体质,阴阳调和、寒热调和,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平时很少生病,没有不好的作息习惯,热爱运动,心情舒畅。

二是阳虚质,刚才说的畏寒怕冷的人就是典型的阳虚体质,总体特征是手足不温,不耐寒,比如夏天怕吹空调、冬天怕碰凉水、一吃凉的就容易感冒。

三是阴虚质,常见表现是口燥咽干、喜冷饮、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进入更年期快要绝经的女性,稍微一动就浑身出汗,脾气很大,晚上睡不着觉,这些都是阴虚的表现,但也可能有阴阳两虚的情况。这9种体质是理想状态下的划分,一个人可能同时表现出两种及两种以上体质的特点。

四是气虚质,表现为说话底气不足,平时气短懒语。重症肌无力、胃下垂、直肠脱垂等症状都是气虚体质的典型症状。

五是痰湿质,在学习中医的时候,“痰湿”一词经常出现,高血脂、大肚子、久坐后的腰酸背痛,都与“痰湿”有关。身体里面的代谢产物,都属于“痰”的范围。所以,我经常劝患者要多运动,把体内的“湿毒”、“寒毒”排出去。

六是湿热质,常见表现为鼻部油腻或油光发亮,口苦或嘴里有异味,皮肤易瘙痒,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濡数。一些中年人,在阳气相对旺盛的时候,属于湿热体质,阳气衰退、身体功能衰退后,湿邪由热转寒,患癌的概率大幅提升。所以,40岁往后是癌症的高发年龄。对于湿热体质的人来说,可以适当吃些寒凉食物,但不能过于贪凉,平时要保持一定强度的运动锻炼。

七是血瘀质,《黄帝内经》提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人的精神状态与血气是否旺盛密切相关。人身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输送都依靠血液,气血运行失常,精神就会出现问题。

八是气郁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出现过极等情况,引发身体问题,都属于气郁质的范畴。气郁体质的人易患梅核气等疾病。解决精神类的问题,一方面要多运动,另一方面也要培养一个能长期坚持的兴趣爱好。在进行对抗性很强的运动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这种情况有利于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三、近年来中医治癌的成效

近年来,我们坚持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与辨病、扶正祛邪的方法与西医手术、放化疗、生物、靶向治疗等结合,取长补短,疗效优于任何单一疗法,无论在近期疗效和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

对于晚期肿瘤来说,中医是综合治疗的首要手段,在扶正祛邪方面展现出强大作用。同时,中医治疗手段也在不断与时俱进,结合西方现代医学放化疗等手段,不断扶正培本。从基本药效到临床观察,再到生物机制的研究,我们一直坚持不懈地完善治疗理念与方式方法。我们从纳米层级研究中药的作用发现,中药对于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处理过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具有直接干预作用,能够有效延长这类细胞的存活时间。我们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关于中医药更多的科学内涵都能得以揭示。

中医药的作用在于,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提高抗肿瘤的免疫机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我经常和患者说,中药虽然不像西药一样,一剂下肚,肿瘤立刻缩小,但能从整体上有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的眼里,不是只有肿瘤,而是将调节患者身心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量。这一过程,就像制服一头脱缰野马一样,在马加速狂奔的时候立刻套上缰绳,很有可能导致人仰马翻,中医药的思路是先让马的速度降下来,再慢慢套上缰绳往回拉。所以,肿瘤立刻缩小,患者仍无法正常生活,这样的治疗毫无意义。国际上也逐渐意识到,治疗肿瘤,不能再以杀伤肿瘤为目的,而是要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为目的。

中医认为,早期的肿瘤患者,要优先选择手术方案。目前,唯一能够治愈肿瘤的办法就是手术。比如,早期肝癌,通过手术切除后,5年存活率达到90%以上。对于已经进入晚期,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结合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尽量减少痛苦,让患者活得更有尊严。

未来,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学的发展之路。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肩负起弘扬发展的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4/1231/12517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