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李军鹏 | 怎么干: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与重点任务
2025年03月05日 16:13
李军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卷入由西方主导的现代化体系,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开始寻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在“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的《建国方略》中,就提出了中国“握有世界最良美之土地、最博大之富源,若一心一德,以图富强”,“必能驾欧美而上之也”的宏大现代化抱负。然而在那样的时代,孙中山难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这样的蓝图。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七大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提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宏伟任务。在这一时期,我们党为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第二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要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穷,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毛泽东同志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在这一时期,我们党为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科学论断,并作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
1977年和1978年这两年,先后有一大批各级领导干部访问和考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走出国门之后深感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1978年至1979年,邓小平同志相继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这一系列出访,特别是对美国和日本的访问,邓小平同志切身感受到我国在生产力方面与世界现代化的差距,开始意识到中国要在20世纪内实现西方国家那样的现代化是不现实的,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回答大平正芳关于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问题时,首次提出“小康”的概念,“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在提出“小康社会”这个概念之后,邓小平同志还围绕小康社会的构想,提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上述设想,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目标。2007年召开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也就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四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认识层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形成内涵概念、基本特征、重大要求和方法论等理念。在战略层面,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实践层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十三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十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提纲挈领的总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十个重要论断:一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二是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是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四是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五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六是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七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八是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九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是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这十个论断,深深扎根于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伟大实践并经受了长期实践检验,凝结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个方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现代化的实践要求,指明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实践路径和全球责任。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和国家的一切发展事业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摆在首位,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起着基础和核心作用。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这个词非常关键,表明我们要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基本价值、基本制度之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可能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就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比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公共服务领域。在卫生领域,我国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4586.63亿元增至2022年的85327.49亿元,增长了18倍;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00年的15.47%上升到2022年的28.17%;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00年的25.55%上升到2022年的44.94%;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00年的58.98%下降到2022年的26.89%。
(三)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包容性增长,推进人民生活品质现代化。
(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要让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全面地参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就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民主的本质和核心,这是与西方民主最大的区别。我国人民在决策过程、管理过程、监督过程、政策制定过程中是全过程参与的。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真正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位,及时听取群众的愿望和诉求,并把这种愿望和诉求转化为公共政策。最后,通过落实公共政策,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围绕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五)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色之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物质文明的复兴,也是精神文明的复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文学艺术修养,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
(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逐步推进中国社会走向共同富裕。此外,我们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必须把平等、公正体现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中。
(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老百姓过上真正的绿色低碳生活。
(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断融入世界发展大势。中国从世界边缘走向了舞台中央,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的价值理念,中国的发展方式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遭遇多重危机,全球治理经历深刻变革,国际秩序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社会需要作出正确抉择。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指明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我们不搞暴力、不搞侵略、不搞掠夺,只把我们的发展成果惠及世界。
(九)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中创造出来的。过去,在社会上有一种认知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现在,我们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注重从整体出发,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一)“一个必须坚持”和“两个毫不动摇”
“一个必须坚持”是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毫不动摇”是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以上,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之所以可以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关键就在于“一个必须坚持”和“两个毫不动摇”。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同时,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二)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构建既“放得开”又“管得住”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围绕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我们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把巩固制造业创造优势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的抓手。
(四)坚持实体经济立国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们要坚持实体经济立国、实体经济强国。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以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增长实现从“1倍增”到“2.5倍增”。也就是说,在传统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经济总量每隔十年就会翻一番,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下,我国经济总量就会出现每隔十年“2.5倍增”的规律。比如,常州市的经济总量,从2013年的4360.9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10116.4亿元,十年来增长了2.5倍左右。2023年,常州市新能源整车产量68万辆,动力电池销量约占全国销量的19%,光伏产业规模接近全国1/10。再比如,合肥市的经济总量,从2013年的4672.91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12673.8亿元,十年来也增长了2.5倍左右。2023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约74万辆,约占全国总量的8%;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在全国位居第一,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前三,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一,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都是全国第一。再比如,杭州市的经济总量,从2013年的8343.52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20059亿元,十年来也增长了2.5倍左右。2023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新”经济增加值约占GDP的40%。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118.6%、39.8%和147.2%。
(五)必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我们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特别是,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
(六)必须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农业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解决好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依法引导和规范资本健康发展,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要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完善制度政策,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八)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向善,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我们在实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也达到精神文明的高度发达。特别是,要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实践的良好氛围。
(九)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我们不是先污染后治理,而是一边发展一边治理。我们的环境保护政策,不受任何人,或者利益集团的左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来说,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世界现代化。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中国要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同时,要更加注重推动制度型开放,“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深化国有企业、数字经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领域改革”。
(十一)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国际较量明显加剧,全球治理的规则之争、地区主导权之争、发展道路之争、军事优势之争更加激烈,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任务也愈加艰巨。和平必须以强大实力为后盾,能打赢才能有力遏制战争,才能确保和平。因此,我们要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打断。
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整体谋划、系统布局,确保各项改革发展稳定措施相互协调配套,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我们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第二,正确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战略是管长远、管全面和管整体的。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第三,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是“不变”的,创新是“变”的。我们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又要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我们讲“四个敢”,即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基层敢首创,这个“敢”就是敢为天下先,就是要创新。
第四,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第五,正确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既要搞活市场,又要维持市场秩序;既要促进人才流动,也要维护人才安全;既要发展数字经济,也要完善相关立法,科学治理。
第六,正确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独立自主原则的坚决贯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我们要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在对外开放中自立自强,在自立自强中对外开放。
责任编辑:赵苇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305/12569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