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母亲的泡菜“秘方”

2025年08月26日 16:13

初冬回乡,一觉醒来,只见一抹胭脂色的晨曦透过格子窗,静静洒在灶房那只窄口大肚的泡菜坛上,幽光点点、古意融融,宛如一幅乡间静物写生画。

母亲如往常一般忙碌着,她艰难地弯下腰,轻轻地启开坛盖,用一双长长的竹筷子,从坛中捞出一只只通红的辣椒、一片片碧绿的黄瓜、一团团雪青的花菜、一根根紫红的苋菜根、一串串橙黄的萝卜皮……

母亲把柴火添进炉膛,不一会儿,灶火熊熊、灶烟袅袅,锅碗瓢盆奏响了美妙的乡村晨炊乐章。在我洗漱时分,泡菜在她的手里像变魔术似的,变成了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热气腾腾地端上桑木桌,拱动嗅觉、撩拨味蕾,让我垂涎三尺,仿佛又回到了未走出乡关前的那些难忘时光。

凛凛冬晨,有老家泡菜相伴,胜过异乡万千珍馐,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宁、轻松与温暖。

这些年世界变化太快,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蓦然回首,才发现人逾中年的我,已在异乡定居多年,于老家而言,我早已成为一名游子。只有眼前的这一只泡菜坛,仿佛一个守家的老友,仍是旧年模样,让历经几十年漂泊岁月的我,再归来,就有了情之所依。

俗话说:“一人难称百人心,一味难调众人口。”这在清苦的旧年,对乡村女人们是一大考验。可母亲却用她的勤劳与智慧,一日三餐都能为一家人准备好可口的饭食,将简朴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而这其中,就离不开这一坛泡菜。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母亲养得一坛好卤水。好卤水,是光阴沉淀的产物,是长期摸索的结晶,是暗藏于心的秘方。在家乡有一种说法:宁舍一坨金,不换一坛卤。可见一坛好卤水在家乡饮食中的地位。

有了好卤水,田园蔬菜就有了另一番风味,就连一些“边角余料”也能变成舌尖上的美味。像刨下的萝卜皮、难嚼的花菜蔸、掐掉的苋菜根、多余的黄瓜蒂、发蔫的红辣椒、变皱的老菜帮……母亲将它们浸泡洗净、控干表面水分,塞入老坛,将美味的嬗变交与时间。

一坛泡菜的特殊地位,显现在农忙时节。

犹记三伏天,正值“双抢”时节,田园蔬菜无人打理,有些青黄不接。收工归来,人已疲乏至极,没有一点儿食欲。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她动作麻利地从坛里捞出一大碗泡菜,用井水洗净,置于菜板之上,“咚、咚、咚”切成小块或小段,“嗤——”地倒入油锅里翻炒,“呼啦——”装入青花盘,淋上小磨香油,热气腾腾端上桌。一刹那,诱人的酸香弥漫开来。我们几个小孩子看得两眼放光,从肚里传出来的咕咕声,仿佛一群野鸽子在叫:“饿了,饿了——!”

泡菜,勾得全家人越吃越香,饭菜两光,每个人浑身又有了干活的力量。“双抢”顺利,这一坛泡菜功劳不小!

进入冬天,一家人更是离不开泡菜。

一碗红薯粥,佐一盘泡菜,咯吱咯吱而嚼,呼嘟呼嘟大喝,直吃得额头沁汗,心里暖乎乎的;一团热烫烫的馒头,从中间掰开,塞上一勺泡菜,就成了中式“汉堡”;一碗打卤面,添上一勺爆炒酸辣泡菜,吃在嘴里,让人感觉像在过年。倘若,用猪油炒饭,中途添入一勺剁碎的泡菜末,那就更美呢,能让人回味好几天。

长大后,我离开了故乡,无论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母亲的目光。知子莫如母,每一次归来,老桑木桌上总少不了一盘泡菜。

诚如沈从文所写“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这些年来,我也到过南方北方的很多地方,品尝过各种各样的泡菜,比如四川的、浙江的、东北的,拌剁辣椒的、混合辣椒油的、撒干辣椒粉的,用雪里蕻做的、大白菜做的、白萝卜和扁豆做的……不可谓不丰富,但总感觉没有母亲亲手泡制的好吃。

如今漂泊在外,想家的时候,老家的物件仿佛电影一样回放,最后常常定格在这一只泡菜坛上。每每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细思量才发现,母亲在“泡菜”的秘方里,添加了一味配方:母爱。

——多么希望,老坛永远陪伴母亲,母亲永远陪伴老家。娘在、家在、坛在,真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26/12587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