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邓纯东: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高度和实践品格
2025年05月04日 08:12
邓纯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院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总结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科学应对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与交锋的进程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一,意识形态工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性。意识形态是社会群体系统地、自觉地、理性地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不同利益群体、不同行业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这是一个常态。面对这个情况,我们一定要对意识形态工作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用正确的思想、理论、观点、价值观引导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促进全社会在价值观,以及重大问题的认识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从国际的经验教训来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社会兴起“西方民主制度将一统天下”“新自由主义将成为全球普遍模式”“21世纪共产主义将在历史上消亡”三大预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大力推销西方民主制度和新自由主义,并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今天来看,这些国家和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原因是什么?纵观历史、放眼世界,一个政党有没有科学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这种理想和信念,决定了这个党能不能在历史长河中破浪前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这些政党长期忽视理论建设和思想武装,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能清醒和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世界的本质,不能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对历史发展大趋势形成了错误的判断,导致了他们精神支柱的崩塌。
从国内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
第三,明确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一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一定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范围是全方位的,不管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二是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是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
二、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们一定要明确,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将莫衷一是,行无依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最深沉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第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二十四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爱国主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式。一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三是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采取综合手段,包括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多管齐下。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红色基因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主要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其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灵魂所在、优势所在。我们的电视剧、电影、歌曲、歌剧等文化产品一定要融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承载着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史,记录着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红色基因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标识,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政治本色的精神密码。传承好红色基因,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多样性决定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性。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各国文明互鉴、共同发展的宝贵资源。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建设文化强国要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以更自信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打破阻碍交往的种种隔阂,深入开展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进而产生新的文化成果。
第三,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针。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产品既有商品属性、经济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三是坚持文化精品战略,反对文化庸俗化。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要立足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
四、新闻传播舆论中的“四力”
第一,坚持主流媒体地位与性质。当今世界,由信息技术迭代引发的信息传播生态变革使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我们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把握新技术环境下信息传播规律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在具体实践中,一是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要传播党的声音。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根本原则。邓小平同志指出,“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的宣传党的主张”。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指出:“全党全国人民都从人民日报里寻找精神力量和‘定盘星’。”这是对党报重要性的肯定。党报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是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二是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是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所以,主流媒体的作用体现为,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载体,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影响者、促进者。
第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一是坚持政治家办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二是以正面宣传、正面报道为主。三是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四是引导重大舆论和社会舆论,促进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五花八门,主流媒体要通过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推出旗帜鲜明的正确观点,澄清互联网上传播的一些谣言,帮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抵制错误的信息和错误思潮的影响。
第三,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所以,我们要适应新的情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还要推广完善“新闻+”的运营方式,使我们的新闻传播更加多样化、智能化。另外,还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报党刊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第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精神血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立场、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把两者相结合,反对割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强调“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第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灵魂,这是一个重要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不能只讲“根”,不讲“魂”。“根”是讲我们的文化是怎么来的,以及它的根源在哪里;“魂”规定着“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性质、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意高远、博大精深,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从党的十八大到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党中央把文化建设又一次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学习转化为行动自觉,形成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担负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神圣使命,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504/12620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