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前线》杂志

谈谈长期主义

2025年06月12日 14:57

在这个事事追求短平快和即时满足的时代,快餐文化盛行,短视频抢占注意力,人们做事希望立竿见影,希望一战定乾坤。然而历史反复证明,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积累。

时间的复利效应不可小觑。“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微小而持续的积累,会通过时间产生指数级回报。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梁启超说:“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地下暗河历经漫长的沉潜,终成壮阔江河。深潜是为了蓄势,看似笨拙而缓慢,实际却富有成效。毛竹生长四年,地表之上不过短短的三厘米,看起来“毫无建树”,它的根却向地下深扎数米,从第五年开始,它便开启了“魔性”生长模式,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六周便长到十五米。毛竹可谓自然界奉行长期主义的智者。

长期主义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更是一种对抗时间碎片化和价值浅薄化的精神力量。它要求我们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从个人成长到国家建设,从文化传承到科技创新,长期主义的价值取向构筑了人类文明的坚实根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正的成就如同大树生长,无法速成。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人物,无不是长期主义的践行者。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终成皇皇巨著;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古典小说的巅峰;袁隆平扎根田间六十载,最终实现“禾下乘凉梦”;樊锦诗深居大漠一甲子,创造守护敦煌的传奇人生。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正是长期主义在个体生命中的生动体现。

文明的延续本质上是一场跨越千年的长期主义实践。敦煌莫高窟的营造延续千年,无数无名艺术家前赴后继,在戈壁沙漠创造艺术奇迹;大运河的开凿与维护持续两千多年,沟通南北文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两千三百多年仍在发挥作用。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正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秉持的长期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党员干部须以“国之大者”的胸襟,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长河,杜绝急功近利大搞“刷白墙”“种花海”的“形象工程”,筑牢“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用久久为功的韧劲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史诗,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基业长青。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612/12649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