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前线》杂志
持重治国的北宋贤相
2025年06月12日 15:38李沆(公元947—1004年),字太初,洺州肥乡(今河北邯郸)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以“守成持重”的施政理念深得宋真宗倚重,为北宋中期政治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王夫之在《宋论》中盛赞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
学识渊博 内行修谨
李沆年少时,聪颖好学,七岁属文,十岁通晓五经大义、胸怀大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他参加科举,高中进士甲科,步入仕途,获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李沆初入官场,很快就得到了前辈同僚的赏识。转运使赵昌言谓其有“台辅之量”,并特地上表禀告朝廷,于是李沆的名声在京城内外迅速传播开来。
三年后,李沆回京任著作郎一职,相府召他起草约束边将的诏书,并进呈御览。宋太宗阅后大喜,令其去弘文馆当值,赐五品官服。又过了三年,右拾遗王化基上书自荐,太宗再次想起了学识渊博的李沆,让他与宋湜、王化基一同考试。三人都被授以右补阙、知制诰。李沆在三人之中资历最浅、官阶最低,但最得太宗赏识,因而太宗刻意将他的名次提升到了最前面。后来,太宗听说李沆家境清寒,尽管为官多年,还经常向富贵之家借贷生活,于是决定在正常赏赐之外另赐三十万钱,帮助他偿还债务。
最初,李沆以文才、学识进入皇帝视野,很快他的品行、操守也为皇帝所赏识。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李沆被委以重任,与翰林学士宋白一同担任科考考官。在此期间,宋白多次接受私人请托与贿赂,致使科场取士有失公允,京城很快非议四起,太宗不得不重新组织考试。而同样作为考官的李沆却能独善其身,没有招致任何批评,这与他平时谨慎持重不无关系。太宗虽然没有为此表扬过李沆,但不久之后便提拔他为翰林学士。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太宗提拔李沆为同判吏部流内铨,让其掌握人事任免大权,而李沆也没有辜负太宗的信任。他甄别人才品类和善恶优劣,做事清通简要,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一次宴会后,太宗由衷地赞叹道:“李沆风度端凝,真是一位贵人啊!”于是准备交托给李沆更为重要的任务。同年九月,李沆再次升迁,担任给事中、参知政事。在历经多年朝堂磨砺后,李沆官至副宰相之位,成为太宗眼中值得信赖的贤臣。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寿王赵恒被立为太子,李沆被召回汴京,升为礼部侍郎,并担任太子宾客。太宗令太子以师傅之礼对待李沆,不得有丝毫的懈怠。太子即位之后(即宋真宗),便将自己的老师李沆擢升为宰相。
慎选贤能 稳健务实
自担任太子宾客起,李沆便以“端凝厚重”之风范深得真宗信赖。真宗曾询问李沆:“治理国家应以何为先?”李沆回答道:“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为最先。”即不能任用轻浮浅薄、刚刚任职就喜欢生事的人。真宗思索片刻,询问有哪些人,李沆答道:“譬如梅询、曾致尧等人。”此类人好言事,急功近利,不利于政治稳定。后来,有人向真宗推举梅询,真宗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给否决了。可见,李沆不任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的理念深深影响了真宗。
李沆选人注重德才并举。寇准曾与丁谓交好,认为其才华出众,多次向李沆推荐此人,李沆则始终拒之不用。寇准问其缘由,李沆答道:“就丁谓的品性而言,可以让他居于他人之上吗?”李沆敏锐地察觉到丁谓心术不正、善于权谋,而寇准却不以为然,坚持己见。直至后来,寇准遭到丁谓的排挤诬陷,失去了相位,想起李沆的忠告,才知道悔之晚矣。
李沆为官坚守原则、忠义直谏,甚至敢于拒绝执行皇帝的不合理决定。驸马都尉石保吉上书皇帝,希望能够得到“使相”的头衔。“使相”是指节度使加封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在晚唐五代时期是极为荣耀的官职。到了宋代,虽然是个虚衔,但地位也无比尊崇。石保吉是开国功臣石守信的儿子、宋太祖的女婿,真宗觉得以他的家世,加封“使相”也无可厚非,于是便向李沆提及此事。据史书记载,李沆是这样回答的:“奖赏之事需要遵循制度,石保吉无功绩,仅因外戚恩荫之故加封官职,定会招致非议。”这之后,真宗又多次提起此事,均被李沆以此举会破坏朝廷用人制度和纲纪为由,严词拒绝。此事只好不了了之。直至李沆去世,石保吉都没有加封“使相”。
在选官用人方面,李沆秉持“慎选贤能”的理念,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有效甄别并排除那些浮躁冒进、德行有亏的官员。这种审慎的用人策略也与其在军国大事决策上的稳健务实理念相契合。
真宗即位后,内外交困、风雨飘摇,稳定边疆成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彼时,西夏实力增强,经常骚扰宋朝的边境。西夏首领李继迁带兵进攻灵州,朝廷内部就灵州的弃守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主战派认为灵州乃河西走廊之咽喉,一旦沦陷,周边各郡皆不可保。真宗拿不定主意,便来询问李沆的意见,李沆认为:“李继迁为人阴险狡诈,此人不死,灵州必失,现下应尽快秘密转移军民,保存有生力量,做好长期坚守、消耗敌军实力的准备。”然而,真宗犹豫再三,没有完全采纳李沆的建议。灵州沦陷后,真宗深受触动。此后,李沆辅佐真宗励精图治、整饬边防,朝廷气象为之一新。
天下相对平稳后,李沆每天仍将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等事情上奏,希望真宗能够体会到民生疾苦。参知政事王旦觉得这些都是小事,没必要专门拿去打扰皇帝。李沆对此解释道:“圣上年少,应知民生艰难,存有忧患意识,否则,血气方刚之际,就算不沉迷于声色犬马,也会做大兴土木、妄动刀兵、求神拜佛之类的事情。”直到晚年,李沆深感时日无多,特意将王旦召至榻前,语重心长地托付了两件要事:其一,真宗日后恐有沉迷享乐之虞,恳请王旦务必在关键时刻挺身劝谏;其二,坚决反对与辽国议和,认为和约一旦达成,必将使朝野上下丧失警惕之心。王旦认为李沆思虑过重,不以为然,李沆无奈叹息。李沆死后,澶渊之盟签订,真宗认为已和契丹、西夏和平相处,国家再无内忧外患,便开始耽于享乐,东封西祀、大兴土木,致使劳民伤财,损耗无数。直到此时,王旦才理解李沆的先见之明,不禁感叹道:“李沆真是圣人啊!”
节用爱人 忠良纯厚
李沆“守成持重”的施政理念,源于其终身践行《论语》“节用爱人”之训。他不仅以“节用”律己,崇尚节俭、力戒骄奢,还以“爱人”施政,待人宽厚、处事公正。这种将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执政智慧,既体现了“庙堂之慎”的为政操守,又实现了“生民之利”的治理实效,最终使儒家民本思想与治国实践相得益彰。
与众人追求华美宅邸以彰显身份地位不同,李沆的府邸十分简陋,甚至可以称得上穷酸。府内墙壁坍塌,部分房屋破旧不堪,厅内仅能容一匹马打转。人言其太局促狭窄,李沆却满不在乎地说:“这宅院作为宰相的办公场所确实有些狭窄,但作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传给子孙居住足够了。”一日,堂前的药栏损坏了,妻子特意嘱咐仆人不要修理,以试探丈夫的反应。李沆每天进进出出,却绝口不提此事。李沆的沉默让妻子心中充满疑惑,忍不住询问原因,李沆淡然回应道:“此等小事岂会使我分心动念?”无论家人们怎么催促他修整宅院,李沆均一笑置之。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缺陷,无法时刻称心如意,新的宅院一年即可修好,但人生朝暮不可保,岂能将时间精力浪费在装置庭院上呢?正所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李沆处事坦荡,不妄论他人是非,故而常沉默寡言,被人戏称为“无口匏”(没口葫芦)。当弟弟李维将此事告知他时,李沆淡然回应:“不必在意,我本就不会违背本心去迎合讨好他人。”身居相位期间,他手握重权,常令旁人眼红垂涎。于是,有人上书指摘宰相过失,奏请罢黜。真宗十分不悦,认为此等钻营之辈应当严厉谴责警告。李沆赶忙阻拦道:“朝廷既已广开言路,凡进言有理者自当嘉奖,其言未当者姑置勿论。况且臣本非完人,若因过失被黜,恰是进言者之功,岂非正合圣上求言之本意?”李沆的宽广心胸令真宗佩服,不由感慨道:“您真是一位度量大、德行高的长者呀!”一日,李沆下朝回家,被一书生当街拦住递上书状,大肆批评其缺点。李沆谦逊对答,并表示回家后会详细阅览。但书生不依不饶,甚至提出退位让贤。李沆却始终谦逊有度、以礼相待,尽显长者风范。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李沆因病归府休养。真宗先是派钦差带着御医前往诊治,第二天更欲亲临探视。谁知御驾刚到宫门口,突然传来李沆病逝的噩耗。真宗闻讯悲恸不已,当即亲往吊唁,对左右大臣说:“沆为人忠良纯厚,始终如一。”话未说完,泪水已打湿衣襟。随后,真宗下令停止朝会五日,以表达对这位贤臣的深切哀悼。
据《宋史》记载,李沆在担任宰相期间勤于政事、持正不阿,其清正廉洁、光明磊落的品格令朝野钦服。他的施政风格充分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其与同僚辅佐真宗开创的“咸平之治”为后世所称道。
(作者简介:马伟宣,河北省邯郸市第二中学南校区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612/12649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