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2025年11月04日 16:40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地球历经数万年才孕育出的珍贵资源,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平衡的战略基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这一论述蕴含深刻的辩证要义。保护不是弃用,而是科学利用;利用更非掠夺,而是循环再生的养护。“用”是目的,“养”是根本,离开“用”谈“养”,保护失去意义;撇开“养”只求“用”,则竭泽而渔,终至枯竭。这不仅点明了黑土地的战略地位,更揭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在科学利用中涵养地力,在精心养护中实现永续。

因长期过度开发利用、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东北黑土地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问题。一是“变薄”。珍贵的黑土层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从开垦初期的平均80——100厘米锐减至如今的20——40厘米。二是“变瘦”。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部分区域已下降30%——50%。过度依赖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退化。三是“变硬”。大型农机具反复碾压、土壤结构破坏,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恶化,保水保肥能力减弱,作物根系难以深扎。四是“变馋”。为维持产量,不得不投入更多化肥农药,形成“越用越馋、越馋越用”的恶性循环,加剧了土壤污染和生态风险,也推高了生产成本。

破解上述困局,必须本着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构建科学、系统、长效的保护与利用体系。

加强政策引导,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驱动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黑土地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用好养好黑土地的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东北地区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将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各地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改革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使其真正与黑土地保护成效挂钩。如辽宁省通过财政补贴、项目扶持等方式,鼓励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内蒙古自治区设立黑土地保护专项资金,用于黑土地保护项目的实施。这些政策措施有效调动了各方参与用好养好黑土地的积极性。

加大科技赋能,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注入“新活力”。科技是用好养好黑土地的重要支撑,如“天空地”立体扫描技术,能够实时监测黑土地的变化情况,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提高了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效率。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黑土地保护技术研发,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黑土地保护中。各地还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在用好养好黑土地中的应用。如吉林省梨树县探索出的“梨树模式”,通过采用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等技术,实现了黑土地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黑龙江省的“龙江模式”,以秸秆翻埋还田和覆盖免耕等模式为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提供法律护航,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撑起“保护伞”。法律是保护黑土地的有力武器。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部专门法律明确了黑土地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措施、监督管理等内容,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各地出台了相关地方性法规,进一步细化用好养好黑土地的具体要求。如吉林省制定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保障。严格执法是法律发挥作用的关键。要加大对破坏黑土地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占用、盗挖黑土等行为。加强对黑土地保护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法律规定落到实处。

鼓励全民参与,为用好养好黑土地凝聚“向心力”。黑土地保护是一项全民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黑土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通过开展科普宣传、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普及黑土地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黑土地保护,引导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黑土地保护,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04/12659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