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视点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你的名字,镌刻山河
2025年06月27日 15:24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众志成城,无数爱国先烈浴血奋战、视死如归,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烈士远去,英名长留,翻开今天的中国地图,我们依旧能看到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找寻到一座座矗立在中华大地上不朽的丰碑。
左权县(山西省晋中市辖县)
左权县原名辽县。抗战爆发后,辽县及其所处的太行山区是八路军重要的活动区域。1940年底,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随八路军总部进驻山西省辽县麻田一带,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作战。
作为曾在黄埔军校和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高级指挥员,左权以其军事指挥才能和军事理论素养,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高度评价。
左权像(资料照片)。新华社 发
1942年5月,侵华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25日,左权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雨中的左权将军纪念亭。新华社记者 丁增义 摄
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并赋诗悼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彭德怀撰写和手书了《左权同志碑志》。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左权将军舍生取义、忠于职守的伟大精神和崇高气节,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消失的红色印记。
志丹县(陕西省延安市辖县)
子长市(陕西省延安市代管县级市)
在陕北高原有两座英雄城市——志丹县和子长市,它们的命名是为了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的创建人——刘志丹与谢子长。
1925年,刘志丹和谢子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派遣刘志丹、谢子长等到陕军许权中旅工作,为渭华起义做准备。从此,这两位年轻的革命者并肩战斗、紧密协作,做好了为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创建奉献一切的准备。
刘志丹像(资料照片)。新华社 发
谢子长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 发
1933年夏,谢子长被派往察绥抗日同盟军第18师,负责中共组织的工作,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同年11月,谢子长返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恢复和壮大了陕北红军游击队。
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安定县杨道峁成立,谢子长任总指挥。面对陕北根据地的迅速发展,陕北军阀调集兵力向陕北根据地发动了军事“围剿”。为打破敌之进攻,谢子长率部出击,连战连捷。谢子长在河口战斗中不幸负伤,后因伤势恶化,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时年38岁。
在谢子长为发展和巩固陕北根据地而不懈奋斗的同时,刘志丹则为开辟和保卫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而殚精竭虑。1933年至1935年,刘志丹指挥部队,在敌强我弱的劣势情况下,先后3次打破敌军大规模“围剿”,不仅保全了陕甘边根据地,还将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在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刘志丹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
拼版照片左图为刘志丹烈士陵园内的刘志丹雕像;右图为子长烈士纪念馆内的谢子长雕像。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1936年,中共中央将刘志丹的家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将谢子长的家乡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2019年7月撤县设市)。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但镌刻着英雄名字的城市,让无数后人仰望与铭记。
靖宇县(吉林省白山市辖县)
靖宇县原名濛江县,位于长白山西麓、松花江上游,曾经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主战场,是杨靖宇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地方。
1936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各抗日武装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此后的1年多时间里,东北抗日联军迅速发展成11个军,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率部转战在东南满的林海雪原中,领导当地军民同日伪军进行斗争。
杨靖宇像(资料照片)。新华社 发
杨靖宇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同时对杨靖宇悬赏缉捕。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杨靖宇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1940年1月,他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濛江县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
“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殉国地”纪念碑。新华社记者丁增义 摄
1946年2月14日,为永远纪念杨靖宇烈士,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英雄的名字镌刻在这片烈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儿女奋勇前进。
尚志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代管县级市)
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有一位和杨靖宇并称为“南杨北赵”的将领,他就是战斗在北满地区的赵尚志。
走进黑龙江省尚志市,抗日英雄赵尚志将军的青铜雕像巍然矗立。尚志烈士陵园郁郁葱葱,纪念馆内,赵尚志青铜塑像栩栩如生,文物、微缩景观等详细展示着赵尚志的英勇事迹。
赵尚志像(资料照片)。新华社 发
赵尚志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他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
在极其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中,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同日伪军进行了难以想象的艰苦战斗——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讨伐”和“清剿”。
黑龙江省尚志市赵尚志将军铜像。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受伤昏迷被俘,敌人对他进行突击审讯。在生命垂危时刻,赵尚志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用铮铮铁骨诠释对党的忠诚。
1946年11月,为表彰赵尚志的抗日功绩并永远缅怀这位英雄,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1988年9月撤县设市)。这片“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从此有了新的名字。
黄骅市(河北省沧州市代管县级市)
渤海湾畔,汽笛悠扬。这里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它就是河北省唯一一个以抗日英烈姓名命名的城市——黄骅市。
黄骅,原名黄金山,1911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良上村。1928年,参加阳新县赤卫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骅像(资料照片)。新华社 发
1937年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黄骅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历任晋西南游击支队支队长、晋西南边区党委军事部长、八路军第115师晋西独立支队副支队长等职,在三晋大地屡立战功。
1941年4月,黄骅任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当时,冀鲁边区环境异常恶劣,日伪军占据重镇和交通要道。黄骅根据敌我实际,创造和发展了以小块根据地为依托,以小股游击为主的斗争形式,在广大群众配合下,深入敌区、筹粮筹款、打击敌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开创了冀鲁边区抗日救国的新局面。
“黄骅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光明图片)。刘艳宇 摄
然而,就在冀鲁边地区抗日局面不断发展之时,一支暗箭射向黄骅。1943年6月30日,正在新海县大赵村组织军事会议的黄骅,突遭叛徒袭击不幸遇难,将未酬的壮志和滚烫的热血留在这片他战斗的土地上。
为纪念黄骅烈士,1945年新海县易名为黄骅县(1989年11月撤县设市)。如今,黄骅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在这片以他名字命名的土地上,不断传颂和发扬。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让先烈之名镌刻中华大地,成为永恒的记忆;让红色基因血脉传承,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国防报
责编:张弛
校对:王梓辰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刘妍君、刘斌
责任编辑:张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627/12661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