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党建

【党员课堂】曹永栋: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程看新时代重拳反腐

2025年07月14日 09:14

 

曹永栋讲课-新

曹永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课件

马克思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为真正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市场化趋向的改革

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以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一所有制结构为特征。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表现为,平均主义倾向的按劳分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经济模式有利于巩固政权,也有利于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为落后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在实现这两个目标后,这一制度在经济效率方面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因此需要进行改革,然而维护这一制度的指导思想却又在惯性作用下持续产生影响。“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为实行改革开放奠定思想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全面展开,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拉开序幕。

实行改革开放,首要的是正确认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这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他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逐步否定了不适应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了市场化趋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主要在于农户成为相对独立的产权主体,“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明晰了国家、集体、农户三者的权责利关系。这一生产方式的变革激发出巨大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释放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提供了微观主体。

城市方面的改革,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民营经济快速壮大。同时,我国对外开放工作也在有序进行。1980年,我国成立四个经济特区;我国对外政策逐渐从注重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经济特区的成立推动国内经济改革的步伐,有利于在局部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从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示范辐射效应。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批判“两个凡是”,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意义,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位,开始市场化趋向的改革。

 

二、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们逐渐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不断完善这一经济体制。

(一)初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部分人士对此产生消极情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释疑解惑,进一步解放思想,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邓小平同志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将计划和市场看作两种经济手段,视为不同的资源配置形式,将其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中剥离开来,同时将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当时我们已经明确认识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以我们不能将计划经济体制直接等同于社会主义,而是要认清当时历史阶段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资源配置形式。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浪潮。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为构建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基础,我们允许非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存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二)将新的社会力量吸纳进社会主义的建设中

此后,我国整体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企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取得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特别是在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后,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在竞争性领域努力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新的社会力量吸纳进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回应了国内外对我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种种疑问,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的认知和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有力体现了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

(三)推动社会经济科学有序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融入全球化进程给我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增加了发展风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已出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城乡差距加大等。长期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结构性矛盾。

为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这一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适应性调整时期,从2001年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我们逐步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同国际市场对接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优化产品,使其变得质优价廉,广受欢迎,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三、新时代重拳反腐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世界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导致的结果,而我国当时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为世界提供了大量中低端工业产品,虽然2009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但是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很大影响,对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挑战。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下降,反映出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出口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从改革开放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我国持续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近30年来GDP高速增长的奇迹,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进入GDP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2014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长速度正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实同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外因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但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因就是我们正面对着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深层次矛盾,我们传统产业领域在全球金融危机后遭受巨大打击,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要继续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不断创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关键在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一)加强法治在市场经济框架下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释放出市场的巨大能量,利用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取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但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矛盾,特别是一些地方出现利益群体,形成自己的利益小圈子,要使改革进一步推进,就必须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新时代以来的重拳反腐,其目的是推翻既有的利益集团,完善反腐体制机制,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成效,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法治在发展市场经济时是必需的,法治能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出现因权力寻租设租而引发的交易成本,因此约束政府的行为边界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二)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落实到市场里的微观经济主体上。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从东北到广东,先后考察了一大批民营企业,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着重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并指出“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为支撑起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无论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还是分配制度的调整,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国有企业共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将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坚强的保障。”“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凡是党中央定了的就要坚决执行,不能打折扣。”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不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产权边界清晰的微观主体,还推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我国经济体制机制的成功转型,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未来要进一步激发市场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健全法治的市场环境,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放手让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看,新时代重拳反腐使契约精神深入人心,为我国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共同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制度基础。事实证明,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资源配置方式,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还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714/12672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