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专题 读懂中华文明专题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理响中国·读懂中华文明 | 天下大同 共生并进

2025年05月23日 14:25

本期嘉宾:

陈红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天下大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理想愿景,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从“天下大同”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和谐世界与美好生活的自觉建构,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尚书·大禹谟》中有:“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这里,“天下”是指天空下的一切存在物,没有地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甲骨文中,“天”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人的头顶”,《说文解字注》中有:“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这一概念构建着中国古代社会观念的思想底蕴,也决定着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国人体验世界的方式是“观物取象”,因此“天下”说到底是一个关于“世界”理念的视觉想象性概念。

“大同”一词出自《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文中描述的是友爱互助、安居乐业的古代理想社会图景。“同”的本义是“会聚”,意味着人们因为共同目的聚集在一起。

“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在中国历代思想史中是一脉相承的:尧舜禹时期和谐共处相互扶持被后世尊为大同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虽战乱很多,但有志之士寻求和平之道,倡导“以和为贵”“仁者爱人”……《桃花源记》描绘的是一种理想社会图景;汉唐时期的均田制也是天下大同美好社会理想……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尤其是和平性。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优秀传统美德,是自古以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今天,在关乎人类前途命运和世界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上,中国更是体现出“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

“天下”作为先哲们对客观世界的感性体验和直观想象,既指“天圆地方”的空间场域,也指“天人一体”的空间秩序。“天下”在“共存”的意义上是开放而非封闭的,在“共赢”的意义上是包容而非排他的。基于这一逻辑的“天下观”,在人际关系上体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社会关系上体现为“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在国家关系上体现为“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从“天下大同”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对和谐世界的自觉建构,这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更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一种前瞻性思考。2023年,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国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中亚峰会……新时代,中国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美美与共搭建更多新平台。

抚古思今,展望未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大同、共生并进,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体现了中国人民“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以“天下”概念涵盖整个世界,从而超越单一国家、民族、个人的个别立场,体现最为普遍的人类立场;以“和而不同”为价值追求,超越民族、文化、国家间的偏见,传递全世界全人类命运与共、和谐共生的价值理想,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赓续历史文脉,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共生并进”“和而不同”的真挚情感。东方智慧,兼善天下。中国人以和为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潮流,为破解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增进世界人民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

指导单位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出品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

宣讲家网站

中国社会科学网

支持单位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出品人:谢辉 贺亚兰

总策划:肖峻峰

监制:李爱民 袁华杰

统筹:刘斌 宋莹

本期嘉宾:陈红玉

执行导演:陈宣宇 周海伟

策划:李文鼐 彭亚南 张哲 赵冠霞 刘妍君 齐泽垚

执行:何迪雅 常畅

摄像:孙超

灯光:贾红亮

妆造:李洁

后期:刘佃水 贾红亮

包装:张萌

字幕:宗悦

审核:刘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523/12673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