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经济
杨宜勇:从“零”到“强”,坚定不移走好制造强国之路
2025年07月21日 13:23
杨宜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已突破600万家。企业兴则国家兴,企业强则国家强。中央企业要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做强做优做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一、中国制造:从零到强的辉煌征程
(一)新中国制造的辉煌历程与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的发展之路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顽强奋进,从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到新时代的高质量跃升,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中国人的智慧与汗水。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然而,中国人民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沈阳第一机床厂的投产,填补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多项空白;邯郸纺织厂等众多企业,为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工业“第一”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制造的前行道路,彰显了中国人民在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力量。
改革开放如同春风吹拂大地,为中国制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深圳、东莞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制造业重镇,诞生了华为、腾讯、大疆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制造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强大竞争力,更展现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超四成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从高速铁路、5G通信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到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基石与命脉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力量。
从经济角度来看,制造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涵盖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据统计,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庞大,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较高,为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例如,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钢铁、橡胶等原材料产业的增长,还促进了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金融、汽车维修保养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
从科技创新角度讲,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许多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都源于制造业企业的研发与实践。中国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航天领域的辉煌成就,离不开航天制造企业的精密加工和装配能力。这些高科技项目的成功实施,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关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如材料科学、电子信息、机械工程等,为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制造业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能够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国防安全层面而言,强大的制造业是国防工业的坚实后盾。先进的武器装备、坚固的防御设施等都需要强大的制造业来保障生产。我国在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显著成就,背后是众多国防科工企业和相关制造企业的不懈努力。这些企业具备精湛的制造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为我国国防安全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确保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足够的威慑力和话语权。所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非常重要!
(三)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综合优势与历史机遇
1.庞大的国内市场优势
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这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庞大的市场需求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和创新资源,促进制造业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例如,我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巨大的消费需求促使国内手机制造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和品质,在全球手机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同时,庞大的国内市场还有助于制造业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加工,再到产品组装和物流配送,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协同高效。这种完善的产业配套优势使得制造业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聚集了众多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商、电子产品组装企业和相关服务提供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为全球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3.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人口,而且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也在逐步提升。大量受过良好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工程师、技术工人等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众多创新成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
4.政策支持与制度优势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制造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领域,引导资源向制造业集聚。政府还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整合资源,推动重大制造业项目的实施和重点产业的发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制造业企业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转产防疫物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制造业的强大动员能力。
二、新时代中国制造的亮点:在航空发动机、高级芯片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航空发动机
1.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十三五”期间,我国全面启动实施“两机”专项,推动大型客机发动机、先进直升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等产品研制,初步建立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自主创新的基础研究、技术与产品研发和产业体系。“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对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行业的规划,推进技术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推进燃气轮机行业国产化进程。
2.军用航空发动机技术突破
以涡扇-10“太行”系列发动机为代表的第三代军用涡扇发动机技术已较为成熟并大规模部署。第四代军用涡扇发动机如涡扇-15“峨眉”发动机和涡扇-20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已到收尾阶段。自“两机专项”设立后,国产民用航空发动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新重点。大型客机C919的配套国产发动机CJ1000研制进展顺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大型宽体客机C929配套的发动机CJ2000的研制也在顺利推进中。
3.高超声速动力技术取得进展
多座高超声速风洞建成并投入使用,为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研究提供良好基础。2022年7月,西北工业大学“飞天一号”煤油燃料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完成飞行试验,验证了多模态平稳过渡和宽域综合能力。
4.航空发动机数字化转型加速
2024年,航空发动机领域数字化技术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基础理论与方法的进步和以超级计算机为代表的先进设备的应用,持续推动了高精度建模仿真能力的创新发展,大大减少了设计试验阶段工作量,有效降低研制费用,缩短研制周期,助力科学高效推断与决策;二是以增材制造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智能化生产制造方法逐步成熟,材料和工艺不断创新,应用持续深入,为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带来新的理念和实践;三是AI技术正在渗入航空发动机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逐步呈现出“小切口,大纵深”的发展应用态势,体系化效能开始发挥。航空发动机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地位与核心价值正日益凸显,成为行业破局的核心所在,是航空发动机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5.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进步显著
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与装备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在先进航空发动机某些关键制造技术上取得进展,主要如下:我国发动机主要制造厂不断深入开展数字化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发动机关键零件的工艺设计、工装设计、数控加工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按照零件特点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盘环零件生产线、叶片精锻生产线和大型钛合金机匣一体化生产线;重要件关键工艺取得了较大突破,如大型宽弦空心风扇叶片的超塑成形、扩散连接组合工艺等;整体叶盘五坐标数控加工工艺技术在新机研制中取得了广泛应用;整体叶盘线性摩擦焊技术进入了实质性的研究阶段;空心叶片制造的关键工艺技术取得突破,并进入应用阶段;快速成形技术、热障涂层技术、电子束焊接、激光束焊接、混合搅拌焊接等新工艺方法已在新机研制中应用。
6.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如今已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国家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特别对航空发动机行业的发展作出具体指示说明,强调要加快先进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等技术研发验证,推进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CJ1000产品研制,突破宽体客机发动机关键技术,实现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产业化。
(二)高级芯片
1.技术突破与创新
2025年5月,小米集团发布自主研发设计的3nm制程手机处理器芯片玄戒O1,这是中国大陆地区首次成功实现3nm芯片设计的突破,使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可以自行设计3nm手机SoC芯片的科技企业。
2024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全自主研发的氟化氪、氟化氩国产光刻机在列,可生产28纳米及以上制程芯片,推动了芯片制造的进一步发展。
清华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研发全球首款云端AI存算一体芯片,打破传统芯片“存储墙”性能瓶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可批量制造的新型“光学硅”芯片,有望在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产业发展与市场动态
目前,国内企业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小米研发团队超2500人,2025年预计研发投入超60亿元,其玄戒芯片已顺利迈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厂在全球前十大厂商的成熟制程产能占比将超过25%,其中28/22nm新增产能贡献显著。中芯国际在上海、北京、天津建设多座12英寸晶圆厂,华虹半导体产能利用率自2024年第三季度开始已超100%,其新12英寸产线建设聚焦先进特色工艺与功率器件。
2025年,江苏连云港鸿蒙硅材料有限公司碳化硅项目公布,同光半导体、士兰集宏等碳化硅项目进展显著。2025年被视为“8英寸碳化硅元年”。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和鹏城实验室的光电融合联合团队完成2Tb/s硅光互连芯粒的研制和功能验证,在国内首次验证了3D硅基光电芯粒架构。
3.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未来,中国将继续在更先进的制程技术方面发力,进一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同时,在新材料研发、芯片架构创新等方面也将持续投入,探索如二维半导体器件、量子芯片等前沿技术。
中国将加快实现光刻机、EDA软件等关键设备和工具的国产化,完善半导体产业链,减少对国外供应链的依赖,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通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高级芯片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如自动驾驶、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芯片企业将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实力。同时,也将面临来自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制造强国与工匠精神、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关系
(一)工匠精神
1.工匠精神是制造强国的精神内核
工匠精神强调专注于某一领域,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在制造强国建设中,这种专注与坚守促使企业摒弃浮躁、脚踏实地,将精力投入到产品质量的打磨和提升上。
工匠精神还包括持续创新、不断改进的追求。在现代制造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迅速的背景下,工匠们凭借其专注的定力和创新的勇气,深入研究产品和技术,勇于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从而推动制造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升级,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
制造强国的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来传承精湛技艺。工匠精神强调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对专业技能的精研,老一辈工匠将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诀窍传授给年轻一代,使得制造业的技能人才不断涌现,保证了制造业的技能基础和知识传承的延续。
2.制造强国建设为工匠精神提供广阔舞台
制造强国通常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产品门类,这为工匠们施展技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同产业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需要大量不同专业技能的工匠来从事生产制造、技术攻关等工作,他们可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深耕细作,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优势,实现个人价值。
制造强国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而高质量的产品和强大的品牌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在追求卓越品质和卓越品牌的道路上,企业需要工匠们以一丝不苟的态度、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思维,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推进,国内国际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也为工匠精神的发扬和传承提供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和动力。
制造强国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而工匠们的创造力是推动制造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在追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的过程中,工匠们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够提出许多创新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为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科技创新
1.科技创新是制造强国的核心驱动力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的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促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制造业实现了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先进的制造技术如数控加工、激光切割、3D打印等,能够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科技创新还可以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科技创新有助于开发出具有更高性能、更高品质、更多功能的产品,满足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例如,高端芯片、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设备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提升了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科技创新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这些新兴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增长率、高科技含量的特点,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柱产业,推动了制造业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2.制造强国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空间和应用平台
制造强国建设需要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和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场景。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加速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制造强国建设需要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加强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产业创新生态。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紧密合作,共同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加速了科技创新的进程,提高了创新效率和水平。
制造强国建设需要完善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如交通、能源、通信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效应也促进了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共享,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开展和推广。
制造强国建设对各类创新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汇聚大量的科研人员、工程师、技术工人等。这些人才在制造业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3.协同发展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路径
政府应制定明确的制造强国战略和科技创新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加快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制造业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创新,提高制造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发达国家开展联合研发、技术转移等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举国体制
1.传统举国体制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传统举国体制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重大科技任务的完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弹一星”计划在国际封锁、国内科技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助力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开展各种大中型建设项目,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就。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取得三峡工程、青藏铁路、高铁项目等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
2.新型举国体制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新型举国体制能够将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任务,彰显出新型举国体制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新型举国体制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可以将分散在不同领域的人才、资金、设备等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的研发合力,加速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例如,在铯原子钟的突破中,主管机构通过课题形式支持企业研发,协调各方力量共享知识,推动了整个产业链水平的提升。
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风险大、成本高,市场机制往往失灵,企业进入动力不足。新型举国体制能够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市场调节不起作用或作用不大的领域,在企业无能为力的领域,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由政府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成本,为企业创新提供保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新型举国体制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通过合作,各方可以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速度,提高制造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新型举国体制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实践案例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历经无数航天工作者的辛劳付出,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余年,已取得飞行器“首发成功,发发成功”的骄人成绩,梦天实验舱的成功发射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将完成。这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践历程,是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实践和探索。
我国高铁产业在新型举国体制的推动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府在高铁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了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使我国高铁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高铁运营网络,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提升了我国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挑战、发展目标与光明前景
(一)主要挑战
1.技术瓶颈
在一些关键领域,如高端芯片制造,10nm以下的高端芯片生产能力仍亟需提升;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制造也主要依赖海外,限制了相关产业的自主发展。我国工业软件长期依赖国外产品,尤其是在高端工业软件领域。
2.产业结构问题
我国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制造业的融合深度不够。
3.质量与品牌短板
部分制造业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质量稳定性、可靠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差距,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尽管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但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和高附加值的知名品牌相对较少。
4.绿色转型压力
在全球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更高的环保要求和碳排放压力。虽然我国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来看,绿色低碳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我国制造业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单位产品能耗、原材料利用率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5.产业链供应链风险
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协同性有待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生产协作不够紧密,导致产业链整体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由于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进口依赖度较高,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安全面临一定的风险。
6.人才短缺
我国制造业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需要大量高端创新型人才,但目前这类人才的供给相对不足。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产业工人来支撑,而我国目前的高技能产业工人数量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和技术升级的需求。
(二)主要发展目标
1.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
第一,创新能力。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部分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有望进一步提高,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持续增加,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稳步提升。
第二,质量效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显著增强,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明显提高,制造业增加值率大幅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第三,结构优化。传统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生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四,可持续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大幅下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绿色制造体系全面建立,制造业向低碳、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立健全废旧产品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原材料产业绿色化转型,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促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这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布局、资源配置和市场拓展,具备较强的海外投资、并购和运营管理能力,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制造业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在全球制造业市场中的份额稳步增加,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2.2050年主要发展目标
第一,综合创新能力。建成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高效运行,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顺畅,创新要素集聚与流动自由,形成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系统。在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等关键领域实现完全自主可控,不再受制于人,部分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引领世界制造业技术发展方向。
第二,质量效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领先水平,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显著增强。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高品质、高性能著称,附加值大幅提高,单位产品利润空间广阔,对全球市场具有强大吸引力。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蓬勃发展,成为制造业的主导力量,形成多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型制造企业,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持续发展能力。制造业全面实现绿色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等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构建起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制造体系,实现制造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高度发达,资源回收利用率大幅提升,制造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显著降低,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引领能力的跨国公司,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布局、资源配置和市场拓展,具备强大的海外投资、并购和运营管理能力,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制造业出口产品以高端装备制造、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稳固,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标准制定者和规则引领者。
(三)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光明前景
展望未来,中国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华丽转变。在经济领域,强大的制造业将带动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可持续。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将创造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提高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为国家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使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经济的引领者之一。
在社会层面,制造强国建设将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美好生活。智能化、个性化的制造业产品将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绿色制造理念的普及将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同时,制造业的稳定发展也将为社会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作为制造强国将为全球制造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将积极参与国际产业标准制定,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制造业企业将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产业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制造业的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肩负着建设制造强国的历史使命。每一个制造业企业和每一位制造业从业者都是这场伟大征程中的重要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创新为引领,以质量为核心,以产业协同为支撑,以政策保障为依托,坚定不移地走制造强国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王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721/12679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