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理响中国】着力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2025年07月22日 12:15编者按: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明确“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大核心内涵。本文紧扣这一重大命题,从创新活力、宜居品质、绿色生态、安全韧性、文明风尚、智慧治理6个维度,系统剖析其中蕴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深刻把握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规律,全面阐释城市发展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
城市是现代化的载体。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蓝图,为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了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创新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是现代化城市最显著的特质之一。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6个方面内涵,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这充分体现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在2025年中国创新城市风云榜中,北京作为首都,凭借顶尖的科研机构、人才集聚优势和政策支持,持续领跑全国创新能力;紧随其后的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在金融、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以其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杭州,这座互联网之都,凭借其在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领先地位,成为了创新的新高地;其他如苏州、青岛、宁波、济南等也凭借其各自优势,在创新能力上表现突出从而荣登风云榜。实践证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要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精心培育创新生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和“京帆”屋盖(2025年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其特征是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宜居既有经济引擎的强劲依托,也有丰富迷人的市井烟火。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要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和价值追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在准确定位中实现内涵式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把握城市自身不可替代的独特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从实际出发,从“按规律办事”的角度进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活力,从全民同创到全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让每个普通人找到安放身心的“理想坐标”,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而城市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区域。绿色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方式、政府公共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规划和蓝图的城市。
全面提升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完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促进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衔接融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服务业,不断提升绿色生产力发展水平;加快城市交通运输与能源体系融合发展,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改造,推广节能低碳交通运输工具,推进城市货运配送绿色低碳、集约高效发展,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鼓励引导绿色出行;严格执行建筑节能降碳强制性标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使用绿色环保节能材料;推动城乡结合部、城郊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完善产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加强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以集约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西安钟楼及周边商圈(3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城市因人口、资源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安全风险显著增加。城市越是向前发展,越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这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题中之义。
安全可靠是韧性城市的突出特征,要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健康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优化城市备用水源地布局,多渠道多水源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聚焦住宅电梯、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环卫、城市基础设施等,分类推进设备设施更新和改造升级,消除安全隐患。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做好地震、洪水等城市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置,有效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提高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覆盖率,严密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开展本地特征污染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提升电磁辐射环境监管与监测能力。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监测预警、影响评估。要坚持底线思维,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强化风险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治理全过程。
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文明是城市繁荣的底色,展现城市魅力;文明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助推城市进步;文明是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推进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建设,既要见事见物,更要见思想见精神,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贯穿文明城市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各个环节、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塑造城市之魂,培育城市之德。广泛开展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加强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等教育引导,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城,使文明城市成为市民文明有礼、人际关系和谐、公共秩序井然、社会风尚良好的标杆。在街头,机动车“礼让斑马线”;在饭店,按需点餐、自觉“光盘”;在社区,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投放;工作闲暇时参与志愿活动,路遇危难时八方相援,让文明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准确把握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厚植城市文明之根,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通过文化赋能、科技赋能、法治赋能、机制赋能,推进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持续提升,铸牢城市文明之魂,让文明春风滋养城市发展。
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优化组合已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从而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形成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城市。
智慧城市具备更加科学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和决策能力,更高水平的远距离控制执行和智能化执行能力,更协调的跨部门、多层级、异地点合作能力,以及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智慧城市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要研究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以数据、技术、场景的深度融合助力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在技术普惠性、数据安全、区域协同等领域持续突破;坚持科技与数据赋能,深入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文化、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以智能化提升精细化,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将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智慧城市蓝图转化为市民可感可知的日常服务,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现代化水平。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之进,不在一朝一夕的跃升,而在一以贯之的坚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 | 陈庆修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722/12680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