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理论研究
从存量提质到内涵提升 社区党建赋能城市“微更新”
2025年07月28日 10:47编者按:当前,城市发展已迈向存量提质增效新阶段。本文聚焦城市“微更新”这一核心主题,从存量提质的必然趋势、“微更新”的关键作用以及社区党建的引领功能等维度,深入阐释城市发展转型的方向和路径,深刻剖析社区党建需在服务精准化、治理精细化、氛围精致化上聚力发力,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党建引领实现城市内涵提升,让城市成为“现代化的人民城市”的理念与实践要求。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提出要“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依法治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为未来城市建设指明了“以党建为引领,从细处见真章”的实践方向。当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从“扩城”转向“治城”,治理方式更应该从“大建设”转为“微更新”,而社区党建正是推动“微更新”落地见效的核心引擎。
石家庄市高铁片区中央绿色体育公园(2025年5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存量提质是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核心命题。过去数十年,我国城镇化以快速增长为显著特征,城市建设的重心在于“从无到有”的增量扩张,成片新区拔地而起,交通干线不断延伸,这种“大规模”建设支撑了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但随着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城市空间增量趋缓,存量空间的短板日益凸显,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历史街区功能衰退、公共空间利用低效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些问题,在城市格局基本确定的今天,难以再用“大拆大建”的“一刀切”思维解决。
会议强调“存量提质增效为主”,本质上是要求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品质”。社区“微更新”看似投入小、影响小,实则承载着城市质量提升的底层逻辑。城市工作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社区作为群众日常起居的空间,每一处改造、每一项服务都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直接回应。从治理体系看,城市治理是“宏观—中观—微观”相互衔接的整体,社区治理作为下游的关键环节,决定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能否畅通,没有社区的“精耕细作”,城市的“宏伟蓝图”就难以落地。从现实需求看,当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都亟待通过小切口、渐进式、精准化的“微更新”,让作用发挥不充分的城市空间重新焕发生机活力。这是高质量发展从“宏大叙事”到“具体实践”的必然选择,也是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生动体现。
“微更新”是存量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微更新”之所以成为存量提质的重要抓手,源于其对城市空间特性的精准适配。城市空间往往呈现“碎片化”“混合性”特征,一条胡同里可能既有百年老宅,又有上世纪80年代的单元楼;一个社区里可能混杂着居住、商业、办公等多种功能,不同的人们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下,各种诉求相互交织。如果“大呼隆”式推动城市建设,很难兼顾辖区内所有居民的意愿,容易引发文脉断裂、成本攀升、群众抵触等一系列问题。
与增量扩张的“大开大合”不同,存量提质需要“绣花功夫”,既要盘活闲置资源、更新老化设施,又要保留城市文脉、尊重群众习惯。从实践看,“微更新”的对象大多集中在群众身边的“最后一公里”,比如,老旧小区的电梯加装、背街小巷的路面修复、社区食堂的增设、适老化扶手的安装……这些看似微小的更新,却能直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显著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北京的胡同整治、上海的里弄更新、广州的旧楼活化,都是通过“微更新”实现存量提质的典型范例。他们在不改变整体格局的前提下,通过细节优化让空间功能更完善、环境更宜居。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存量提质的“质”,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群众可感可知的细枝末节;存量增效的“效”,不在规模大小,在于每个个性诉求的精准满足。
2025年6月26日,居民在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湖映泰平”共享社区食堂排队就餐。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社区党建是“微更新”的核心引擎。社区党建在“微更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社区涉及利益主体多、协调难度大,加装电梯可能面临低楼层与高楼层居民的意见分歧,公共空间改造可能牵扯产权归属问题,设施更新需要协调物业、街道、企业等多方资源,等等。这些复杂问题,只有依靠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才能有效破解。
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凝聚共识,通过“党群议事会”“党员联系户”等机制,把群众对城市更新的诉求统一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上来,化解分歧、形成合力。其次是整合资源,依托“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体系,联动各级行政资源,对接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为“微更新”提供充足的“人财物力”支持。最后是把握方向,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城市建设的部署要求,保证“微更新”方向不偏“存量提质”主线,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保留城市特色,让“微更新”在城市建设的“大盘子”里不偏题、不走样。
党建引领是有指向、有重点的引领。党建引领的不是“为更新而更新”的形式主义,而是聚焦问题、有的放矢的“精致更新”。
要围绕“服务精准化”发力,多数社区不同程度存在着老龄化程度高、流动人口多、设备老化等特点,社区党组织要通过“入户摸排”精准绘制人群画像,紧扣居民特征提供适配性服务。比如,针对老年人口多的社区,推动改造“老年食堂”“健康小屋”;针对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利用闲置空间增设“新市民驿站”,提供子女托管、审批办理等服务,让“小众服务需求”进入“公共供给清单”,实现城市功能的“点位升级”。
要围绕“治理精细化”发力,社区的治理痛点多具有“反复性”:楼道堆物清了又堆、垃圾混投改了又犯、停车位占用治了又乱。社区党组织要建立“诉求收集—党员领办—群众评议—持续优化”的闭环机制,将治理责任压实到网格、楼栋。比如针对“停车位不足”,由党员牵头摸排剩余空间,协调物业合理划设车位,推行“错峰共享”制度,通过“精细管”释放社区空间的“隐性价值”。
要围绕“氛围精致化”发力,老厂房的工业遗产、老胡同的市井文化、老小区的邻里温情,都是城市社区独有的特殊气质。社区党组织可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在“微更新”中保留这些文化印记,比如,在墙面绘制“社区记忆”壁画,用老物件打造“微型博物馆”,组织“邻里节”“老故事分享会”,等等。这种“文化+更新”的模式,让存量空间不仅是居住载体,更是情感家园,实现“物理更新”与“精神提升”的双重提质。
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这既是挑战,更是提升城市品质的机遇。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把“微更新”做深做细做到位,让城市在“精雕细琢”中成为“现代化的人民城市”。
作者 | 慈英男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728/12682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