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微短剧如何由“量变”走向“质变”
2025年07月29日 16:45微短剧作为新兴网络视听业态,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新上线的微短剧数量持续增长、用户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半年增长率高达14.8%,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提升到101分钟,与即时通讯不相上下。这一系列数据不仅显示出微短剧在用户黏性和消费时长上的强劲表现,更反映出其已从初期的“风口产品”转化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视听文化产品,成为当下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在微短剧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内容同质化、监管滞后、可持续生产力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在这样一个行业由“量变”走向“质变”的关键转型节点,微短剧如何突破困境,不仅关系其自身未来的发展前景,更牵动整个网络视听行业生态的升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当前,微短剧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内容质量不高与价值导向错位。在以流量为导向的竞争机制下,不少创作团队为了迎合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和用户偏好,大量生产以“爽感叙事”为主的作品,如“甜宠”“逆袭”“打脸”等套路屡见不鲜。这类作品虽能在短期内收获热度与流量,却因高度同质化、剧情浮夸而缺乏思想厚度与现实关怀,不仅削弱了文艺作品应有的精神内涵,更难以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深层次文化需求。要破解上述困境,根本出路在于引导创作者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微短剧虽自带“轻量、快消”标签,但同样肩负着弘扬主流价值、塑造精神风貌的重要使命,不能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在内容方面,应立足时代背景,从社会热点、日常细节中汲取素材,或记录普通人的奋斗历程,或再现基层社会的真实图景,或传递世间温情与人文关怀,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故事折射大时代。如《西城无小事》《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等作品之所以能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丰收,正是因为这些作品扎根现实土壤,把镜头对准了人民,在讲好人民的故事的同时,实现了文化凝聚人心与价值传递的目标。在审美表达上,应追求思想性、艺术性与传播力的有机统一。微短剧创作中既要有对社会问题的理性阐释,也要有对人性光辉的诗意描摹。通过讲好时代故事,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让微短剧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
持续优化微短剧行业发展生态。当前,微短剧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轮驱动下迅速发展。自2020年微短剧被纳入监管范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推动行业治理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地方政府与平台也同步发力,出台创作补贴、扶持基金等政策。然而,随着微短剧市场迅速扩张,更多问题显现出来。一方面,监管重心仍多停留在事后,预警机制和事中干预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平台责任落实不到位,影响治理效能。同时,流量主导的评价体系难以全方位反映作品价值,削弱了高质量作品的影响力。为此,亟须优化微短剧行业生态。一是健全全流程内容监管体系,推动监管前移。可借鉴电视剧管理经验,将选题立项、剧本审查、拍摄制作、上线播出等环节进行全链条管理。同时结合大数据技术构建动态监测平台,实现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的转变,确保网络空间清朗有序。二是引导平台切实担责,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优质内容生产。作为作品传播的关键节点,平台应主动承担起价值导向把控的社会责任,当好“数字守门人”。不断升级算法、工具、技术、服务和政策,对优质项目给予资金和流量,形成传播周期全流程支持。如抖音“辰星计划”、快手“星芒计划”等,都展现了平台在此方面的积极探索。三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微短剧业态交叉属性明显,可由广电部门牵头,联合网信、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构建涵盖内容质量、传播效果、技术创新、社会效益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同时,鼓励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评价与监督,引导行业向高质量、规范化方向发展。
推动微短剧产业长效发展。当前,微短剧作为网络视听领域的创新表达形式,在数字文化消费场景中迅速崛起,不断拓宽文化传播的边界。然而,与快速发展的势头不相匹配的是,微短剧产业在技术支撑、跨界融合等关键环节尚未形成成熟、高效的系统性机制,导致生产环节技术分散、价值延伸不足、协同效应无法充分释放,难以形成推动微短剧产业持续跃升的内生动力。破解以上瓶颈,需从技术赋能、场景融合、协同机制三方面发力,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在技术赋能方面,加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虚拟拍摄等前沿技术在微短剧创作、传播与运营中的应用,提升内容生成效率与形式创新能力,推动作品从线性叙事向互动化、沉浸式方向拓展。不断完善智能化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创意孵化、内容生产、用户触达等环节的一体化技术支撑体系,夯实微短剧产业发展的数字底座。在场景融合方面,持续以“微短剧+”模式推动跨界融合。鼓励微短剧与文旅产业深度结合,打造“线上种草、线下消费”的模式,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如浙江省武义县参与制作的微短剧《带你去个好地方》,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微短剧与电商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剧情内容与产品的精准联动,实现“边看边买”的即时转化机制,拓展变现路径。发挥微短剧在教育传播与公益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其承担知识普及与价值引领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协同机制方面,推动微短剧产业向集群化、体系化迈进。一方面,打造一站式微短剧服务平台。各地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基地,构建覆盖内容创作、技术研发、产业运营等关键环节的综合平台,推动区域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支持与要素保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人才引进、培训孵化等方式,推动各类要素高效集聚与合理流动,进一步激发创作活力,增强微短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动能。
微短剧作为数字时代文化变革的缩影,唯有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优化行业发展生态、推动产业长效发展的共同驱动下,实现微短剧由“流量”向“价值”转型,才能在快节奏中守住底线、拓展高地,成为传播中国故事、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载体。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729/12682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