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历史

青史载汗简

2025年07月25日 14:36

2024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他详细听取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介绍,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为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梳理和展示长江中游地区简牍研究成果,武汉大学联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长沙简牍博物馆、荆州博物馆、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等共同举办了“家国信史——长江中游简牍文物展”。

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简牍发现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正在举行“家国信史——长江中游简牍文物展”,展出长江中游地区各类重要简牍文物220余枚、其他相关文物20余件(套)。简牍文献作为第一手史料,可补传世文献之不足,在简牍上,古人用一笔一画描绘出生活的细节,勾勒出家国的形状。

简牍学,昔日的冷门绝学,如今越来越“热”。除了以简牍为专题的展览越来越多外,如长沙简牍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山东临沂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等以简牍为专题的博物馆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湖南长沙出土多批简牍,标志着长江流域简牍发现的起点。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简牍发现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尤其湖北、湖南两省,出土简牍不仅数量多,而且保存状况较好。

长江中游地区是水乡泽国的世界,湿润的气候为简牍的长期保存提供了条件。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简牍中,有1155枚竹简发现于一个叫“喜”的秦朝基层官吏的墓中,该墓不仅以青膏泥密封,且长期浸于水中。湖南里耶秦简则是发现于一座古井中,该井出土简牍37000余枚,除少量战国楚简外,绝大多数是秦朝简牍。密闭的湿润环境,能有效减缓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简牍历千年而不灭。

正是得益于这样独特的保存环境,湖北、湖南两省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简牍文献,如湖北的曾侯乙墓简牍、郭店楚墓竹简、包山楚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简牍、张家山汉墓竹简等;湖南的里耶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墓简牍、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等。

东晋末年,桓玄建立了历时非常短暂的桓楚政权。桓玄的一道命令,在中国书籍史上反复提及。他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从此,“书于竹帛”的时代正式结束了,“书于纸张”成为社会主流。

今天,当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简牍文物时,请勿忘记它们曾是在纸张普及前最重要的书写载体,文明赖此传播有千年之久。

里耶秦简证实秦朝洞庭郡的存在

简牍有多种类别。简,竹制或木制的细长薄片,一般一枚简上写一行字,宽一点的简可并排写两行字,简的长度因书写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书写儒家经典的简比普通的简更长。牍,一般为木制,比简更宽、更厚,能够书写多行文字。觚,一般为木制,有多个面可以书写。

“家国信史”展中,我们可以见到“书于竹帛”时代的信封长什么样。湖南里耶秦简中的这枚竹简仅有七个字——“迁陵,以邮行,洞庭”,竹简顶端涂有黑色的方形色块,底部削成三角形。此类简牍被部分学者称为“署”,写明了信件的收件方和寄送方式。“署”与信件捆好后,可在捆扎处涂上封泥,加盖印章,收件方去除封泥后,才能展开信件阅读其中的内容。

“迁陵,以邮行,洞庭”中提到的迁陵是县名,县治在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洞庭是郡名,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郑威先生在《秦洞庭郡与属县再说》一文中,提到“洞庭郡的界域覆盖了雪峰山以西的沅水、澧水流域,其属县主要分布于沅水、澧水沿岸及二水下游的今洞庭湖西侧冲积平原区”。

那么这封信是迁陵县寄给洞庭郡的,还是洞庭郡寄给迁陵县的?如今,研究者多认为“以邮行”前的名字为收件方,也就是说这封信是洞庭郡寄给迁陵县的,以官文书的术语来说,是上级部门发给下级部门的下行文书。“以邮行”则表明了这封信是通过官方的邮传系统寄送的,邮传使用的工具有马、车,使用马、车有严格的规定,当无法使用马、车时,只能依靠人的双腿送信。

“迁陵,以邮行,洞庭”不过七个字,却引起了学术界多方面的讨论。连同其他写有“洞庭”的里耶秦简,历史地理学家得以确认秦朝洞庭郡的存在。《史记·秦本纪》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36郡,但未记载各郡之名。此后,历史地理学家就秦郡的数量、各郡的名字、范围、郡治等展开了长达千年的探索。上世纪四十年代,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之一谭其骧先生发表了《秦郡新考》,认为秦朝有46郡,但不见洞庭郡之名。里耶秦简问世后,不见于传世文献的洞庭郡“横空出世”,使历史地理学家得以推测该郡的沿革、郡治、属县等。

曾探索过秦郡沿革的王国维先生,提出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文献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从围绕“迁陵,以邮行,洞庭”等竹简的研究中,我们能够见识到“二重证据法”的魅力。

简牍中的家书问候家人是否无恙

地不爱宝,大批简牍文献的问世不仅推动了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也使今人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

看过了古人的信封后,不妨来读读古人的书信。“家国信史”展展出了里耶秦简中的一封私人书信,是一个叫“欣”的人写给“吕柏”的信:“欣敢多问吕柏:得毋病?柏幸赐欣一牍,欣避席再拜及拜者。柏求笔及墨,今敬进如柏,令寄芍。敢谒之。”欣首先问柏的身体如何,是否无病无恙;接着说此前柏写给他的信已经收到,对此他避席再拜,表现出对柏极大的敬意;最后提到柏向他要笔和墨这两样东西,他已寄出。

这封书信很简短,但谦辞却用了不少,如信的开头说“敢多问”,信的结尾说“敢谒之”,信中间欣说柏给他写信用的是“幸赐”一词,欣接到信后“避席再拜及拜”。那时的人们十分珍视通过书信保持联络,书信往还就如现实生活中两人见面,也要注重礼节。

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的家书实物,这就是湖北云梦睡虎地4号墓出土的11号木牍(又称黑夫家书,是黑夫和惊共同写给家人的家书)、6号木牍(又称惊家书,是惊单独写给家人的家书)。两封家书共527字。4号墓的主人是一个叫“衷”的人,黑夫、惊是他的弟弟,他将两封兄弟的家书带入了墓中,可见他至死惦念着家人。

黑夫、惊的家书写于公元前223年,当时他们正在秦国军队服役,战斗在征楚前线。他们惦念着家中的母亲和其他人,希望家里寄些钱和夏衣来,秦军的军粮、铠甲、紧贴铠甲的外衣都由官府统一提供,但贴身的夏衣要自备。按照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两兄弟在军中服役,应获得相应爵位,在信中他们也问家人自己的爵位授予文书是否到家了。

阅读黑夫、惊两千多年前发出的家书,那许许多多“毋恙”的问候,也打湿了今天读者的眼眶。黑夫和惊共同写给家人的家书中,首先问家中的大哥,母亲是否无恙,“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紧接着汇报自己的近况,“黑夫、惊毋恙也”。惊新婚不久,他在信中特别问自己的妻子是否安好,“惊多问新负(即新妇)妴得毋恙也”,并希望妻子能勉力侍奉父母。他们还请大哥“为黑夫、惊多问夕阳吕婴、匾里阎诤丈人得毋恙”,这些我们如今无法知道更多细节的人,是黑夫、惊急于想知道是否平安、是否“毋恙”的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黑夫和惊在战事之余所写的家书,想来会令家人安心不少。两位小人物的家书,还折射出大时代的变迁,秦的统一战争已经推进到了楚国,很快秦就要一统天下,揭开中国历史新的篇章。

《为吏之道》倡导为官首重正直谨慎

漫步展厅,观众还可以看到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乘法口诀的最早实物。里耶秦简中的“九九表”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时的人们已经能够运用“九九表”快速计算。与今天我们习惯的“九九表”是从“一一得一”开始不同,里耶秦简中的“九九表”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半而一”结束,“二半而一”经学者考订指的是二的一半为一。而不是二乘以零点五等于一。

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简牍文献,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书信、公文、药方、食谱、质日(类似今天的日记)、占卜书、儒家经典等。在简牍文献中,我们也能寻觅到廉洁文化的踪迹。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朝基层官吏“喜”的墓中发现了多种简牍文献,其中51枚经整理者定名《为吏之道》,可以看成是当时训练基层官吏的教材。《为吏之道》开篇就说:“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悉毋私”,将廉洁正直放在了首要地位。

《为吏之道》提出了“吏有五善”和“吏有五失”。所谓“吏有五善”,指的是“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忠信敬上指的是对上级忠诚;清廉毋谤指的是守住廉洁底线而没有怨恨;举事审当指的是办理公务依照规章制度;喜为善行指的是乐于做有利百姓的好事;恭敬多让指的是同事之间以礼相待、相互谦让。

《为吏之道》中有三个版本的“吏有五失”,似乎对应的是不同级别的官吏。其中一个版本的“吏有五失”是这样的:“一曰见民倨傲,二曰不安其朝,三曰居官善取,四曰受令不偻,五曰安家室忘官府”,即对于百姓表现出傲慢轻视的态度、不满意官府授予的职位、利用权力巧取豪夺、接受命令不以恭敬的态度完成、只顾家庭私事而荒废公务。

《为吏之道》一一列举“吏有五善”和“吏有五失”,明确告诉官吏哪些品德是值得推崇的,哪些过失是要避免的,树立起基本的价值标准。

简牍文献这份珍贵的遗产,能够被今人理解、利用,离不开学者们经年累月地整理与研究。通过他们的艰辛探索,我们听到了古人的心事,触摸到古人的心跳。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725/12683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