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2025年08月12日 16:38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理论结晶的方式凝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同时,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因此,从哲学高度能更好地把握其原创性贡献的本质内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角度看,一个总的判断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重要命题和方法论体系进行了深刻重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的飞跃。
第一,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核心方法和根本路径。“两个结合”突破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传统框架,确立了文明基因在哲学发展中的根基性地位;打破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在相互成就中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实现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和标识性的原创性贡献。
第二,多维重构社会存在论和社会矛盾论。一方面,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大命题,将生态维度纳入社会存在范畴,使生态环境从生产力的外部条件变为内在要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产理论的融合创新。另一方面,对社会矛盾论进行了体系化扩展。在社会基本矛盾层面,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命题,并强调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在社会主要矛盾层面,作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将“需要”扩展为涵盖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态等多领域的系统性需求,构建了基于人的存在的需要系统的矛盾分析新范式。
第三,深化认识论的实践辩证法。一是提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将实践标准具体化、动态化,突出实践的问题导向性。二是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将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升华为制度性实践准则。三是提出“必须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发展总规律转化为科学的改革方法论;四是提出“大历史观”的认识方法论,倡导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把握规律,提供了长时段、宽视野、多维度的立体历史分析框架,超越短期经验主义与线性史观,将历史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相统一,赋予“历史主动精神”以哲学依据。
第四,社会意识论的突破性创新。一是创造性提出以文化主体性为核心范畴的文化生命体理论,并以文化主体性为根本依托,提出构建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坚定文化自信等重要命题,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认知范式,为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系统的哲理支撑。二是对意识形态进行新定位,首次将意识形态工作明确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强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明确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根本制度,并通过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建设,实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延续中华文化精神命脉的有机统一。三是系统阐发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强调传承精神命脉,弘扬伟大精神传统,全面提升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和价值感召力,培育昂扬向上的社会精神状态,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反作用的理论内涵。
第五,深入阐发上层建筑适应论。从国家治理高度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并将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突破经济基础单向决定论。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自觉调整,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生产力潜能,特别是强调通过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治理,将国家治理效能作为检验上层建筑适应性的核心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
第六,人民群众主体论的新升华。在本体论层面确认“以人民为中心”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价值论层面确立“人民至上”这一最根本的价值规定,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还凝练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文化认同机制上提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新概念,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揭示了意识形态内化于日常生活的实践路径。
第七,系统集成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从价值立场、主体支撑、动力机制到实践路径、思想方法、格局境界,构成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与“两个结合”一起,构成了党的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方法和根本遵循。
以上七点主要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一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角度来看的。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出现了诸多分支学科、部门哲学。从这样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实现了诸多原创性贡献。例如,在政治哲学中,以“美好生活论”重构正义原则,将物质需求与精神富足共同纳入政治价值基准;在发展哲学中,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伦理,提出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破解增长主义异化难题;在文化哲学中,以文化生命体理论超越功能主义文化观,构建生命论的文化本体论;在历史哲学中,以“文明论”突破单线进化史观,在多文明互动中把握历史规律,指明文明和合共生的根本出路;在人学或人的哲学中,超越西方以资本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类”逻辑贯穿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原创性思想,不仅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更以胸怀天下的格局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熔铸人类文明的时代精华,展现出马克思当年所期待的“当今世界的哲学”的恢宏气象。
值得强调的是,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质,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实践品格。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必须具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重维度。上述论及的哲学理论创新已经体现了这一点,但仍需特别予以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实践创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新范式。这体现在民族复兴方略、文明发展道路、全球治理变革、制度改革攻坚、执政党建设等诸多方面,不一而足。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两个结合”重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路径,使中华文明成为理论创新的活水源泉;以“改变世界”为旨归,构建起从哲学方法论到治国方略的转化机制。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而且为人类应对现代性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不仅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而且正日益体现为人类文明的时代精华。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12/12685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