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两山”理念系列述评①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态红利
2025年08月04日 08:43编者按: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本文紧扣这一重要节点,从思想内涵与理论逻辑、人民立场与现实意义、实践路径与辉煌成就三个维度深入解读这一理念,通过鲜活案例和详实事例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责任担当,清晰展现了2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变革和伟大成就。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浙江省安吉县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在大江南北形成强大正能量,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美丽经济支撑美丽风光,从中受益的广大人民群众也在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迸发出强大的生态自信与生态自觉。
2025年7月3日拍摄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蕴含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深刻认识这一理念带来的伟大成就、深刻变革,更加自觉地用这一理念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水平。
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思想内涵和理论逻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彰显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担当。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对这一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揭示,蕴含着兼顾的系统思维、先后的取舍判断、贯通的联系观点。
从系统思维层面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涸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的深刻阐释。从取舍判断层面上讲,“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实际上是表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矛盾或冲突时,在孰先孰后的选择上,必须要有明确的顺序。针对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亮明态度,“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山峦叠翠,绿水长流,鸟语花香,天人和谐,这种生态场景带给人的享受,以及留给子孙后代的长远影响,是真金白银换不来的。从联系观点层面上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一体两面的认识升华,“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绿色生态本身就应该成为最大潜在财富、最大发展优势、最大推广品牌。良好生态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已经成为多地经济发展、群众致富的强大支撑。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关键工作,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共建更加美丽美好的家园。
这是2025年7月31日拍摄的泰山云海景观。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人民观点和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伟大事业。我国环境容量有限,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脆弱。曾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令人担忧、引起人民群众不满。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很多城市包括一些农村地区,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枯竭,空气质量差,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祁连山生态破坏、长白山国际度假区违法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和别墅、海南一些地方违规围填海进行开发、滇池长腰山过度开发……这些典型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同时也是侵占人民群众利益、透支地方发展环境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一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短板,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是要单兵突进粗放式的发展,还是要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土之伤、民生之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我们清醒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际上就是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就是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自觉贯彻这一重要理念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运用和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从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在思想认识层面,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举措效果方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根本上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十几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率之高、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从沃野千里的黑土地保护到三北防护林的绿色长城,从荒漠戈壁的“锁边合龙”到绵延万里的绿水青山,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亲身感受到中国生态的巨变,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土更净了,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了。古人所讲“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不再是文学描述,而是已经从纸上走进现实、成为我们的日常。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努力用好人、谋好事,找到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真正让人民群众在触手可及的绿水青山中,享受到生态红利,享受到发展实惠。
作者 | 老骥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04/12687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