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波兰何以在欧洲经济低迷中突围

2025年08月18日 15:58

波兰是一个拥有3700多万人口的欧洲国家,在经济发展历程中不断奋进。近年来,欧洲经济普遍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诸多国家深陷“去工业化”忧虑,经济增速持续低迷。然而,波兰却逆势崛起:自1992年起,仅2020年因疫情中断增长,人均购买力平价GDP激增7倍,债务率始终低于60%,工业比重在2000年至2023年间持续攀升,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2.9%的经济增长,2025年预计达3.5%,堪称欧洲经济低迷态势下的增长奇迹。

在欧洲经济整体下行的大环境下,多数国家面临产业结构失衡、投资吸引力下降等难题。波兰作为其中一员,曾面临经济转型的剧痛,传统产业竞争力下滑,新的经济增长点难以成型。1989年柏林墙倒塌时,波兰经济跌至谷底,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数均出现了高风险警示:通货膨胀率超过250%,财政赤字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2%,外债达到423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第四大债务国。同时,2004年加入欧盟后,虽获得大量的资金和市场准入的机会,但仍面临众多挑战。规则层面,波兰企业需强制遵循欧盟一系列严格规则和标准,包括技术标准、食品安全以及反垄断法规等。而波兰在制定标准方面话语权有限,许多规则是强加的,企业需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调整。产业竞争压力也很大。加入欧盟后,波兰国内市场向其他成员国开放,企业面临来自欧盟内部的激烈竞争。波兰的传统工业如农业和煤炭在欧盟市场中处于劣势,亟须加快转型,提升自身竞争力,以适应欧盟单一市场的竞争环境。更为严峻的是,人才流失严重破坏创新活力。大量高素质劳动力流向西欧国家,导致本地劳动力严重短缺,尤其是在建筑、制造、采矿和运输行业。在此困境下,波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关键举措。

政策扶持与投资吸引。波兰政府积极制定政策,设立经济特区,出台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政策,吸引大量外资。1994年,波兰通过经济特区法,陆续在全国16个省份设立14个经济特区,提供所得税减免、土地优惠等多种支持,旨在调整产业结构,加速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2018年实现全域升级,推出“波兰投资区”新模式,替代原经济特区模式,打破边界限制,优惠政策覆盖波兰全境。2024年,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提出1550亿欧元投资计划,强化市场信心。

产业多元化升级。在稳固农业、汽车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波兰坚定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拓展产业边界。一方面,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农业领域,加大培育农业技术和设备(如GPS和遥感技术的智能农机),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汽车产业聚焦新能源转型,政府出台《我的电动汽车2.0》计划(2025),通过加大补贴力度和优化资金利用等激励措施,促进电动汽车的使用。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动能。波兰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推出《波兰人工智能发展政策》(2021)、《数字十年之路国家行动计划》(2024),加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使其占GDP比重突破10%。政府同步推出《负责任的发展计划》等系统性政策,推动产业向高端制造和技术密集型转型,减少对传统工业的依赖,增强国际竞争力。

开发人力资源。波兰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教育优势与成本竞争力有机结合。该国拥有400余所高校,涵盖工程技术到人文社科全领域,每年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其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成绩优异,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虽然劳动力素质与欧盟平均水平相当,但波兰的劳动力成本显著更低:2024年法定最低工资折合人民币约7810元,仅为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二分之一左右。同时,灵活的移民政策吸引技术人才和季节性劳动力。这使波兰在欧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极具竞争力,成功吸引了大量跨国企业投资建厂。

利用地缘优势。波兰充分发挥其欧洲中部的地缘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一方面,毗邻欧洲工业中心德国,使波兰成为承接其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波兰积极把握机遇,吸引了大量德国汽车、电子等产业投资,形成了典型的“德国设计——波兰制造”合作模式。这不仅有效提高了波兰制造业技术水平,更直接推动其成为全球重要生产基地(如2023年跃居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电池出口国)。同时,依托波罗的海、黑海与亚得里亚海枢纽地位,波兰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推动“三海倡议”,致力于加强区域内能源、交通及数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这种区域协作网络的构建,进一步拓展了波兰的经济空间,增强了市场吸引力与经济韧性。

多措并举下,波兰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活力。2023年GDP 增速达5.2%,远超欧盟平均水平;人均GDP在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突破2万美元大关,被列为高收入经济体。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货物出口额突破3000亿美元,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成为出口主力。同时,凭借良好的营商环境,2004年至2023年间,获得31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波兰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政策具有灵活性与前瞻性。波兰通过动态调整政策适应欧盟规则和全球产业链变迁,如以经济特区税收优惠缓解企业短期成本压力,并将低碳转型、数字基建纳入长期投资框架,以提高自身发展韧性,响应经济环境变化。这种短期纾困与长期布局并重的政策,提供了有益参照。这启示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应依据自身国情与国际形势,制定更加灵活且具前瞻性政策,兼顾短期刺激与长期战略规划,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让政策既能化解当下挑战,又能为未来发展铺路。

产业发展要把握平衡。产业布局上,波兰一方面利用技术改造赋能传统产业,促进核心经济命脉创新升级;另一方面培育信息化技术等新型产业数字化发展,夯实国家经济发展势头。这种“新旧产业协同共进”的布局思路,有效避免了经济转型中的断层风险。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努力平衡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以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升级,以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构建抗风险能力强的多元产业体系。

人才建设驱动核心战略。将人才置于发展战略核心,波兰依托400余所高校及PISA排名前列的基础教育,培养出适配产业升级的劳动力,有力地适应了本国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这种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的实践,印证了人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应将教育与人才培养置于战略核心地位,提升国民素质,打造高素质劳动力队伍,以人才优势吸引高端产业与投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合作落实共赢理念。波兰有效利用地处欧洲中部的地缘优势,向西深度绑定德国产业链,承接其汽车零部件外包,带动经济提升;向东主导“三海倡议”,整合12国能源与物流网络,扩大经济市场。这种立足本国优势加强国际间联动的合作路径,让地缘潜力转化为发展实力。这启示我们在开放合作中,应准确定位地缘角色,挖掘地缘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助区域力量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18/12688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