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摒弃丛林法则才能走向人类共存的正确之道

2025年08月18日 15:54

习近平主席指出:“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直指弱肉强食、以强凌弱的错误逻辑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性。8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约20亿人口,造成数千万人伤亡,正是丛林法则极端泛滥的恶果——少数国家凭借强权争夺霸权、瓜分世界,最终将人类拖入战火浩劫,用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信奉“弱肉强食”只会带来毁灭,绝非人类共存的正道。

丛林法则原本是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原始法则,但在人类社会扭曲套用,其本质是将弱肉强食合理化、将强权逻辑绝对化,其结果必然是走向冲突与毁灭。它是战争与灾难的思想温床。国家间的关系被简化为赤裸裸的力量对抗,侵略扩张也因之找到了所谓的“合理借口”。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相信强权、相信武力的结果,根源在于大国间的霸权争夺与零和博弈的思维。它是公平正义的践踏者。纵容强者践踏国际规则,凭借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优势,无视国际公平正义,掠夺弱国资源和财富,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发展权被垄断,全球失衡的局面愈发严峻,社会动荡的隐患持续累积。它阻碍了文明对话,将不同文明贴上标签,不仅破坏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更让人类社会面临分裂的风险,埋下了冲突的隐患。

全球化让世界各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而丛林法则秉持零和博弈思维,与这种深度依存的格局形成尖锐对立,其危害较以往更加复杂且影响深远。一是局部危机借助全球化网络快速扩散为全球性灾难,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升。全球化使世界形成紧密相连的经济生态系统,贸易战这类看似局部的举措,会通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迅速传导,引发跨国企业运营受阻、中小经济体发展受限、全球消费者利益受损等连锁反应,最终削弱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对锂、钴等关键矿产的垄断性争夺,不仅让资源国陷入动荡,更让全球能源转型进程被少数国家操控,单一领域的冲突演变为全球性发展困境,其波及范围和持续时间远超以往。二是科技进步与全球化的叠加,使丛林法则的破坏力呈几何级放大,威胁的严重性空前加剧。全球化推动科技高速迭代,而当丛林法则渗透到科技领域,核心武器技术垄断打破全球战略平衡,少数国家掌握的“毁灭按钮”让全人类面临生存风险;网络武器的隐蔽滥用,可瞬间瘫痪他国关键基础设施,造成堪比战争的损失。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若被“强者通吃”的逻辑主导,技术霸权会窒息全球创新活力,将人类推向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边缘,其危害的复杂性和致命性远非过去可比。三是百年变局下全球性挑战增多,丛林法则导致应对失效,问题的累积效应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新挑战关乎人类共同命运,需要各国协作应对。但信奉丛林法则会引发各自为战的短视行为,发达国家逃避气候治理责任、疫情中搞“疫苗民族主义”等做法,让全球性问题积重难返。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应运而生,以文明理性的光芒,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形成了根本性超越。以和平取代战争,定义了国际冲突的解决之路。中国把“不冲突、不对抗”上升为国家间交往的首要规范,把对话协商确立为化解争端的唯一正途,从而在制度层面否定了“国强必霸”的历史宿命论,使和平真正成为可预期、可维护、可持续的国际公共产品。以发展取代掠夺,树立资源分配的基本伦理。资本原始积累时代“血与火”的掠夺史,曾把广大发展中国家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低端。中国以全球发展倡议为行动坐标,推动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让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在南北之间有序流动、公平配置,使发展权真正成为人人得享的基本人权。以公平正义取代弱肉强食,坚守了国际社会的秩序根基。强权政治把国际法当“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工具箱,炮制“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伪命题,奉行“双重标准”的霸权阐释。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反对任何国家以实力界定“例外”,以单边制裁、“长臂管辖”践踏他国主权,用制度刚性锁住强权的恣意,使公平正义成为国际秩序不可逾越的底线。以文明包容取代对立排斥,确立了文明互动的基本原则。所谓“文明冲突论”本质是霸权护持的意识形态工具,其背后是“唯我独尊”的文明优越逻辑。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多样性的科学判断为指南,以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深厚智慧为滋养,主张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反对以意识形态划线、以价值观划阵营,推动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在兼收并蓄中实现美美与共。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取代丛林法则的必然选择。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全球共同利益,超越了国家间的零和博弈,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合作框架。强调它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各国商量着办,不能允许谁的“胳膊粗”就听谁的。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各国主权与发展道路选择,反对霸权主义,符合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小国家的共同利益。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整体利益出发,将单个国家的发展融入了人类共同发展,避免了丛林法则导致的赢者通吃、输家崩溃。把人类看作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强调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坚持开放包容,拆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藩篱,引导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让资金和技术自由流动,让创新和智慧充分涌现,汇聚世界经济增长合力。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传承人类文明中的“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美德,为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实践路径。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

(作者系广西大学中国东盟政党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18/12688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