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主题专题 理响中国 要闻
中国理论网: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意识形态安全发展的现实价值意蕴
2025年08月01日 15:43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的要求包括“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这突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理论纲领,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品格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魂脉”“根脉”的辩证统一,构建了意识形态安全发展的文化根基,为意识形态安全发展提供了现实价值指向。
一、确保文化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
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领导权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意识形态安全发展的根本保障。所谓文化领导权,指的是党对于文化的领导权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能够引导社会舆论、塑造价值观念以及掌控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文化领导权的核心地位,强调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通过加强对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领导,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这一思想为意识形态安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方向指引,从根本上保证了意识形态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全安展,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观念的冲击,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认为统治阶级不仅通过物质生产方式掌握社会主导权,更通过观念的上层建筑构建思想统治体系。这种“精神力量”的控制使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成为支配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形成对无产阶级的思想规训。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强调:“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2],这一论述为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文化领导权提供了理论基点。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文化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文化领导权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又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面对这种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3]。这一要求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从历史维度考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注重文化领导权建设。土地革命时期通过“农民夜校”传播革命思想,抗战时期通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改革开放后通过“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这些实践经验表明,文化领导权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的巩固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核心具有特殊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4]党的文化领导权不仅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保障,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之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通过牢牢掌握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为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根本保障,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逻辑,又是经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检验的真理。
二、促进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良性循环、互相支撑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为文化发展提供重要价值导向;另一方面,文化通过具象化的符号体系与实践形态,承载并传播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这种内生互构关系在新时代呈现鲜明特征,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也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自觉。习近平文化思想构建了文化与意识形态双向互动、体用贯通的实践框架,为意识形态安全发展奠定了理论基座,廓清了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5]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高级形态,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意识形态与文化样态虽共享物质基础与历史文化基底,但二者并非简单等同关系。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文化安全的核心维度,既依托于文化载体得到具象化呈现,又通过价值引导塑造文化形态。这种互动关系表明,意识形态不仅是文化的精神内核,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构成要素。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以科学理论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路径,即通过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发挥意识形态对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而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健康发展。
三、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意识形态安全发展,捍卫文化安全的时代性建构要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对于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从文化发展的现实环境看,全球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从国内来看,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得以巩固,但一些错误思潮仍不时出现。从国际来看,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长期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渗透。面对这些国内国际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建设好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
其次,从使命担当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肩负着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使命,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发展是这一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看,良好的主流文化引导有助于文化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文化和谐共生共长。
最后,从文化发展看,意识形态工作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可以检验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否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是否有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作为文化系统的核心要素,意识形态安全要维护一个国家或国家文化独立性、社会主流文化主导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能够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导性,只要文化的核心,即意识形态不受威胁,就能够确保文化安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永续发展,这也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既有国际格局变动带来的外部压力,也有社会转型期的内部张力。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持续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这既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要求。只有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坚守社会主义文化立场,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保障。
【作者简介:姜龙飞,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1]《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
[2]《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5页。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3—34页。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
[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4页。
责任编辑:张慕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01/12688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