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主题专题 理响中国 要闻
中国理论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根本政治保证
2025年08月05日 09:4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犹如定海神针般矗立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坐标系中。这一领导地位的形成,既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结晶。在知识体系建构的宏大工程中,党的领导是具体的,是贯穿于方向引领、制度设计、实践推进全过程的核心要素,为知识体系注入鲜明的政治灵魂和行动遵循。
一、以政治方向引领确保知识体系的本质属性
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问题,始终是知识体系建构的首要命题。中国共产党通过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知识体系建构划定了根本性质和发展航向。这种方向性引领,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框架下,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研究中,既要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更要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避免陷入西方经济学的教条主义陷阱;在社会学研究中,要始终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原点,防止脱离中国社会结构的“悬浮式”理论建构。
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本质上是对知识生产主体性的守护。面对全球化时代多元思潮的相互激荡,只有通过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才能有效抵御“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透,确保知识体系始终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从制度层面看,《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的实施,为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明确的政策遵循,通过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方向性要求融入学科建设、教材编写、学术评价等各个环节,使知识生产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频共振。
二、以制度创新构建协同高效的推进机制
知识体系建构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主体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和部门分割,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在中央层面,党中央通过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为知识体系建构确立顶层设计;在地方实践中,各级党委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将知识体系建设纳入地区发展规划,形成上下贯通的落实体系。特别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加强党委对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的领导,推动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等机构的设立,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的深度对接。
这种制度优势还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上。党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改革,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融入专业教育,培养既具学术造诣又有政治觉悟的知识分子队伍。同时,通过实施“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等人才工程,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术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 的倾向,引导知识分子将研究重心放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1],这种制度设计为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三、以思想凝聚激发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联系知识分子的重要纽带,也是激发知识创新活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定期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之大者”紧密结合。在脱贫攻坚一线,社会学家深入村寨研究精准扶贫机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在科技创新前沿,科学家团队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攻克“卡脖子”技术,为自主知识体系增添科技硬核。这种将学术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生动实践,正是党领导下知识体系建构的鲜明特征。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注重创新性转化。在网络空间,各级党委通过新媒体矩阵开展“思政课青年说”“理论热点面对面”等活动,用青年知识分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使“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内化为知识分子的学术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2]这种思想凝聚不是简单的政治动员,而是通过尊重知识生产规律,将党的领导转化为知识分子的内在认同,形成“为人民做学问”的价值共识。
四、以历史主动把握知识体系建构的时代方位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历史自觉,把握知识体系建构的时代脉搏。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清醒认识到“话语权争夺本质上是知识体系之争”,因而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纳入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范畴。从提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到实施“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术共同体建设到在国际组织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党的领导始终体现为对时代课题的主动回应。例如,在全球治理理论重构中,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党领导下知识创新的重大成果,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霸权。
这种历史主动还体现在对知识体系传承与创新关系的科学把握上。党既强调“不忘本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倡导“吸收外来”,在比较研究中彰显中国知识体系的独特性。在政治学领域,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阐释,既立足中国政治实践,又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形成超越西方民主模式的话语体系;在生态学领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范式。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政治保障,更塑造了其独特的实践品格和价值追求。这种领导不是外在的行政干预,而是内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知识体系保持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的根本保证。当党的领导转化为知识生产的方向引领、制度支撑和精神动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就能在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中不断发展完善,既成为解释中国实践的“钥匙”,更成为贡献人类文明的“路标”。正如历史所证明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才能构建起扎根中国大地、彰显中国智慧、具有世界意义的知识体系,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坚实的理论根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5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专项(项目编号:2025SZ02)】
【作者简介:田洪懿,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岳帅廷,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1][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年版,第12页、第13页。
责任编辑:张慕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05/12690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