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生态
黄海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促进可持续发展
2025年08月06日 15:03
黄海峰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
编者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本文以我国发展方式转型为时代经纬,深刻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绿色篇章”的理论高度,系统解读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内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范式、“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天下情怀。文章全景展现中央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发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等重大政策实践的制度效能,有力论证了这一重要思想对破解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环境困局的世界意义。该研究对于深刻把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以生态文明建设驱动高质量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我们的地球如此美丽,也如此脆弱。伴随数百年工业化进程,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当前,世界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还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成为摆在全世界面前的时代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我国围绕联合国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相关政策,取得可喜成就。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
在全球生态危机加剧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还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全球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难点:一是资源消耗增长过快;二是资源利用效率过低;三是资源再生化率不高。全球生态赤字持续扩大,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的经济转型,尤其关注如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行动、环境污染防治的中国决心、生态保护修复的中国奇迹、倡导绿色生活的中国风尚等,生动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回顾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古代一度辉煌的楼兰文明已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那里曾经是一块水草丰美之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区域经济衰落。唐代中叶以来,我国经济中心逐步向东、向南转移,很大程度上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变迁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曾感叹:“我曾在西部生活过多年,深知环境恶化的灾害。”习近平主席在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时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
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正经历巨大变迁,过去我们更多依赖石油和煤炭,呈现出“棕色经济”的特征,我将其称之为“物质化”。今天,我们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减物质化”的特征。我想,未来我们会大幅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更多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呈现出“金色经济”的“非物质化”的特征。
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我国正探索绿色驱动的新模式,通过生态环保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看,从环境治理到系统保护,中国全方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从绿色发展策略的角度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我国在经济社会领域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彰显了大国的责任担当;从生态监管的角度看,生态监管体制的建设强化法治保障,提升治理效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成这一精髓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的重要论述和科学判断,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论述。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定位和科学内涵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理论突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三个层面实现了理论突破。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关系。第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智慧,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根基。第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展现中国的大国担当。比如,我们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面对百年变局叠加的世纪疫情、高质量发展瓶颈、外部风险挑战加剧等复杂局面,亟需一套科学方法论破解发展难题。“六个必须坚持”正是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升华,为应对风险挑战提供行动指南。
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实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一重要思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深邃历史观、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民行动观、全球共赢观。从深邃历史观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科学自然观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从绿色发展观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从基本民生观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从整体系统观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将生态环境视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从严密法治观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从全民行动观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美丽中国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从全球共赢观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认识和总结,是集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元学科于一体的综合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十个坚持”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展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看,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为目标,我国从治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入手,致力于提升公众生活品质。从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看,我国立足基本国情,提出“双碳”目标,既符合全球气候治理趋势,又体现了中国的发展阶段特征。从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看,我国在继承传统生态智慧的基础上推进制度创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系统化治理模式。从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看,我国针对突出环境问题精准施策。例如,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推动沿江产业绿色转型。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看,我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体现整体性治理思维。从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看,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巴黎协定》落实。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影响力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言,我们要满足所有人基本生活的需要,特别是要减少穷人和弱势群体的人数,中国社会正努力朝着和谐、安全、和平、公正、公平的方向发展。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社会正迎来“善经济时代”。“善经济时代”是一个近年来兴起的新概念,是指以社会服务为基本市场,以社会价值为开发对象,将现代慈善、社会服务和经济发展三者相结合,引领经济价值走向质的提升的时代。“善经济时代”需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从商业上来说,企业逐利而发展。但在“善经济时代”,企业要发展、要想基业长青,就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交汇点上,做出新的战略选择——企业必须注意开发社会价值,特别是注重对人的价值的尊重,要更加善待员工,关注社会环境。总结来说,要让社会价值引领经济价值,让企业责任与社会价值共生。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生态环境面貌。从文明觉醒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千家万户,需要全民参与。我们要提倡绿色的消费方式,比如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我们不断完善我国环境法治建设,推出一系列相关政策。从发展转型的角度看,“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成为撬动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杠杆。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要建立繁荣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同时要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消费与生产。
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其一,从逐利经济向幸福经济转型,当前不仅要追求利益的单一目标,还要追求在经济创造过程中本身所体现的幸福;其二,从排他经济向包容经济转型,不是只有部分群体,而是社会全体都能够享受发展的成果;其三,从棕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过去,联合国把绿色经济之前的经济模式称为棕色经济,也称黑色经济,经济的增长紧紧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这种经济模式会带来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阻力。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来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弃物排放,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经济方式。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指南,更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重要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了中国生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激活传统生态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了这些传统智慧,并赋予其现代意义。
第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化成为社会新风尚。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绿色生活方式逐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垃圾分类、低碳出行、节约资源等行为从政策要求转变为公众自觉行动。清明节倡导文明祭扫,减少焚烧污染;春节推广电子鞭炮,降低空气污染。这些变化表明,生态文明已深度融入人民日常生活,成为新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生态文艺创作,繁荣文化事业。生态题材的文艺作品生动展现了中国生态治理的成就,同时加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第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中国生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合作,中国生态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策成效和实践案例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策成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其指导下的政策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改善了国内生态环境,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一,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第二,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中国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持续推进。
第三,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快。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双碳”目标稳步推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第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的全面推行,实现了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每一片森林都有人管、有人负责,形成覆盖全链条的生态治理体系。环保督察常态化、法治化,推动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落实生态责任,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第五,我国对全球环境治理贡献突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推动《巴黎协定》实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国际场合,中国承诺甲烷减排、建设碳中和先行区,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光伏、治沙、生态修复等中国方案为世界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案例
在“新能源+生态修复”模式方面,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光伏治沙项目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既提供清洁能源,又促进荒漠化治理,成为全球典范。
在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方面,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江豚等珍稀物种数量明显回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
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深圳、三亚等城市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2024年深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9.1%,为超大城市绿色转型提供经验。
在国际贡献方面,中国甲烷控排积极行动受到广泛关注,碳中和先行区建设有序开展,展现大国担当。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党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蓝天保卫战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2018年,在“大气十条”确定的45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部按期完成后,国务院出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等内容。北京PM2.5从2013年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30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多次协同国际社会举办国际会议,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比如2025年4月第三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其深邃的系统性、鲜明的人民性和强烈的实践性,彻底扭转了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推动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方法论指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环境面貌,其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与全球生态治理实践,也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了至关重要的中国方案和东方智慧。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统筹发展与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落实减污降碳总要求,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作者 | 黄海峰
责编 | 范璧萱
校对 | 王瑱
审核 | 张一博、孙楠、叶其英
监审 | 李文鼐、刘斌
责任编辑:范璧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06/12691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