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深刻把握持续践行“两山”理念

2025年08月15日 08:54

编者按:“两山”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科学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深入探究,深刻揭示其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性丰富和发展,全面剖析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生动展现“两山”理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调研,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以下简称“两山”理念)。20年来,“两山”理念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一以贯之践行“两山”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两山”理念是“两个结合”的结晶和典范

“两山”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基本的价值理念。“两山”理念中,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原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整体观的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发展观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人民群众观的要求。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思想传统中,“天人合一”“与天地参”“道法自然”等核心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自然观及其实践智慧,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价值追求。“两山”理念,汲取其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核心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之中,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是立足于生动实践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是植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是在中华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两个结合”的结晶和典范。

绿水青山所代表的良好生态系统,直接关乎生产要素的质量与效率,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金山银山象征着经济发展成果,只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在发展理念和方式上,注重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市场和政府关系上,强调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系统性变革,形成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关系的科学范式。

这是2025年8月5日拍摄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这是2025年8月5日拍摄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两山”理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生态文明改革、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还是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建设,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一个根本理念就是“两山”理念。

“两山”理念源于深刻认识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而提出的解决方案。“两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强调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妥善处理代际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蕴含着以人为本、和谐共生、责任担当等价值理念,体现了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原则;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彰显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两山”理念,从根本上实现了从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转变,对于解决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两山”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指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的可行路径,蕴含着科学方法论原则。它重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新模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蕴含的方法论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超越了传统工业社会“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窠臼,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推进的有效方法。“两山”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科学理论,是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方法论,对于变革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了可行性对策和办法。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核和鲜明特色,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指南,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两山”理念,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架起了桥梁,体现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遵循,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最严密的法治,都离不开“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

2025年6月11日拍摄的大金佛山环山趣驾路线上的山王坪景区景色(无人机照片)。6月11日拍摄的大金佛山环山趣驾路线上的山王坪景区景色(无人机照片)。

2025年6月11日拍摄的大金佛山环山趣驾路线上的山王坪景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创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绿水青山是自然生态财富,经过科学开发利用可形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从而实现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可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使绿水青山由自然财富转向经济财富。各地要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潜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要健全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市场交易体系,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绿水青山从生态资源到生态资产的转化,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生态特色塑造成绿色产业优势。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市场体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以生态价值内生化、增长范式协同化、治理模式系统化推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牢固树立激励约束并重的绿色政绩观。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践行绿色政绩观,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持续加以推进。要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着眼于反映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注重反映经济、社会、生态等要素的协同变化情况,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形成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方法,将“双碳”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制机制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绿色政绩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形成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两山”理念引领“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转化,开辟出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只要科学把握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让绿水青山不断变成金山银山,一定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更好更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 | 陈庆修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15/12694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