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文化
盛世修典赓续千年文脉
2025年08月12日 13:34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中国古代绘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是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该项目自2005年启动以来,系统搜集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珍藏的12405件(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以大量珍稀图像文献呈现中华五千年文脉与人文情怀,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突破,成为赓续历史文脉、展现中华文明、提升国家形象的鲜活画卷。近年来,“大系”成果通过多场大型展览向公众展示,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解读文明赓续的基因密码
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如山般坚毅、似水般柔和的性格,透过一幅幅画作可见一斑。“大系”不仅系统梳理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更记录了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精神基因,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大系”项目团队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等,为中国古代绘画建立了完整的数字化档案,生动展现了赫赫先秦、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典雅宋韵和元明清风采,爱国、民本、天人合一等思想主题始终贯穿其中,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大系”所记录的古代绘画中建筑、服饰、人文、艺术等元素的发展流变,映照出中华文明在传承中的持续演进与民众审美观念的嬗变过程,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大系”收录诸多反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品,展现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3000多幅释家题材的绘画作品,讲述“佛教中国化”的全过程,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伟大理想与实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以《一团和气图》《寒山拾得图》等为代表的画作,通过“和合”文化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追求,昭示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大系”,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璀璨成就,不断浇灌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种子,温润着人们的心田。
巩固文化主体性,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
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文化根基的重要途径。
纸寿千年。古画作为稀世珍宝,文物级别很高。中国的历代绘画,特别是宋代、元代及其以前的作品,都已经到了物理材料周期的最后阶段,非常脆弱。比如,著名的《千里江山图》至今只公开展览过四次,1992年后就被故宫博物院封存。因为仅仅是展卷打开,就有可能让画卷上的石青石绿剥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对于普通群众而言,要想近距离接触这些丹青国宝,几乎不太可能。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成为“大系”项目团队成员深深思考的问题。
“大系”以最高标准进行集中性、抢救性的图像采集与编纂,以“下真迹一等”的逼真还原,破解古代绘画“藏用两难”的难题,为文化遗产的永久性保存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关键的是,它用数字化手段打破了时空藩篱,使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绘画得以汇聚一堂,通过高清图像、细节放大等技术,前所未有地拉近了公众与国宝的距离。这不仅满足了群众学习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让中华美学精神浸润人心,更让人们在与古画名迹的广泛接触中产生共鸣,不断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夯实了文化主体性的群众基础。
“大系”首次以宏大的规模、严谨的考辨和极高的精度,系统呈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完整脉络与独特魅力,清晰展示了诸如“三远法”的深远意境、“雨点皴”的独特笔触等中国画独有的技法体系和美学特征,实证了中国绘画拥有独立于西方风景画的、高度成熟且自成一体的美学体系。这为我们摆脱对西方艺术理论的盲从,避免对外国概念的简单套用,提供了最为坚实、无可辩驳的实物图像依据。“大系”深植于中华文明的独特渊源、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通过对民族艺术瑰宝的系统性整理、研究与展示,为我们凝练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核心美学范畴提供了源头活水。基于对历史遗产的完整梳理,我们能够更有自信地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展现制度优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大系”的问世,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呈现出我国综合国力和举国体制的优越性,有利于更好繁荣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大批国宝级绘画流失海外。比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这些流散在海外的古画,直到入编“大系”才第一次以高清图像为人所见,比如“大系”收录的220余件西夏黑水城遗址出土的唐宋时期绘画图像和数百件敦煌藏经洞出土绢画。悠久深厚的民族艺术瑰宝曾经在国运动荡之时浮沉四海,而盛世之时又似百川归海、荟萃一堂。我们常说盛世修典、盛世修志,正是今天强大国力的支持和党的坚强领导,才能支撑起这场文化长跑。
多年来,“大系”通过对全球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进行抢救性图像采集和永久性档案记录,创造了迄今为止国内外同类出版物中藏品收录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刷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集成。除了中国,全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把本国绘画体系从古至今进行完整梳理。以国家之力汇编整理,传播文物典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是根植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从国家版本馆建设到“大系”、《复兴文库》等重大文化工程的统筹实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制度保障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整体推进,一系列提升国家软实力之举彰显着文化之治、中国之治的鲜明制度优势。这种制度优势能够高效动员资源、协调各方力量,确保文化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强大支撑。
突破文化差异,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2022年10月,在“大系”即将结项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勉励项目组“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为加快把“大系”项目打造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一系列对“大系”的进一步阐释、研究、利用等工作正深入扎实开展。“大系”正陆续举办全国巡展,并建成“大系”典藏馆、保护利用研究中心等平台载体,持续推动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在展览中,项目团队综合运用3D打印等最新科技,对石窟、古建等大型不可移动文物进行高精度复制和色彩还原,与“大系”收录的海内外绘画互为补充,通过视、听、触、嗅多感官交互装置,引领观者全方位、多维度体验中国绘画艺术的多维魅力。由“大系”延伸转化的图文短视频专栏“每日中华名画”和“楚河说画”,用数字化方式向大众介绍传世名画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让空谷幽兰、寒江独钓这些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以创造性的方式呈现在世界面前。
如何突破文化差异,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大系”启动了环球巡游模式,陆续在十几个国家举办展览,向海外百余家文博机构赠书,以“画”为媒,向国外观众讲述中华美学精神。作为文化使者,“大系”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多彩与绚丽清晰地呈现于世界,也为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搭建起新的平台。无论中国古代绘画现在深藏何处、经历过何种命运,它们都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大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与强大生命力。透过“大系”所造就的文化窗口,古代中国变得直观清晰,现代中国愈发易于理解,未来中国更加坚定自信。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12/12694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