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以首善标准谱写“京”彩华章——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 文化保护利用
文化遗产涵养城市文明之风
2025年08月13日 10:03曾经,在许多人的印象里,“非遗”这两个字,似乎总与“老气”挂钩:泛黄的古籍、陈列的古董、只有上了岁数的人感兴趣的传统技艺……然而,这些年,非遗突然“活”起来,“火”出圈。从北京烤肉等传统技艺,到兔儿爷等文创产品,再到制作簪花、漆扇等互动体验,非遗成为年轻人社交打卡的新宠。
城市文明之魂深植于文化根脉之中。享誉中外的万里长城、北京中轴线、三山五园、大运河,1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作为璀璨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北京独特的人文标识,更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近年来,北京持续推进文化遗产守护与城市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文化遗产融入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滋养了城市的精气神,城市文明又助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美妙的“双向奔赴”。
在生活中与非遗“不期而遇”
如今,在北京钟鼓楼,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市民游客来这里不光拍照打卡,还主动和广场上的社区居民一起踢毽子、舞彩绸。这是城市文明的一景,也是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的直观体现。
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对激活城市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中轴线申遗以来,沿线15处遗产点及周边街区环境持续改善,部分古建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涵养着城市文明气质。
“什么面不能吃,还被保存了100年?面人能保存多久?干嘛用面去捏人?”短视频平台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95后”郎佳子彧的视频,生动风趣、接地气儿。他还把自己的面人郎作品创作过程在网上展现,传播非遗技艺,收获了200多万粉丝。
在一些公园景区、商场园区,市民游客也经常与非遗不期而遇,优秀非遗文化逐渐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创作新方向。
推开丰台区张仪村路227号院7号楼的大门,一座建筑面积2700余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集展陈、体验、教育于一体。在周末开放的非遗体验日,游客会在现场跟随传承人深度参与扎染、彩绘脸谱、彩绘风筝、绒花制作、螺钿、料器发簪、古法香牌、茶道品鉴等十余项非遗项目的互动教学。
朝阳区让非遗项目持续走进北京SKP、三里屯太古里、蓝色港湾等时尚购物中心,郎园Station、懋隆等园区,非遗市集成为市民假日出行的新场景与目的地。步履匆匆之间,非遗就在你我身边。
还有的游客在山水间探寻非遗宝藏。在密云区,从窗棂贴花到床头挂画,北京宿家剪纸传承人将农宅改造成了非遗主题民宿,金氏风筝传承人推出特色体验活动,让游客在亲手绘制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文化遗产从古建筑、手工技艺中一步步走来,成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活态存在,真正融入城市的呼吸和百姓生活。北京越来越注重发挥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在打造更多的文化地标和创意项目,吸引更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参与,让市民游客感受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文化遗产地变身文明实践点
“您知道大运河申遗北京通州段是哪两段吗?北运河还称什么?其北端在哪儿?”在大运河畔的燃灯塔下,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理事贾长宽抛出问题,带领市民开启一场对运河文化的深度探寻。贾长宽引领大家回溯到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时刻,着重讲解了北京通州段两段河道的关键意义,介绍了元代通惠河的水利智慧,以及北运河的别称、起止点等知识。
这是通州区打造的特色沉浸式文明实践宣讲阵地——大运河文化讲习所的一场常态化活动。三庙一塔景区是大运河畔的文化地标,大运河文化讲习所以此为基,打造沉浸式阵地“聚人气”,让群众边观古迹风物、边听运河故事。
文化遗产地承载着文化、见证着历史、蕴藏着智慧,不仅是城市文明的缩影,更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融入城市文明建设。本市各区注重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推动更多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地成为文明实践点,让市民群众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转化为践行城市文明的实际行动。
丰台区着力打造兼具遗产文化特色的文明实践阵地。王佐镇将修缮后的西庄店西庙划分为三大功能区:正殿改造为党员活动中心,东殿建设成乡村图书馆,配备电子阅览区,西殿改造为“党建+文化+休闲”的复合型文化空间,实现了“一院多用”。北宫镇福生寺被打造为“福生书苑”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设文化课程,组织村民议事、志愿服务、文艺演出等活动,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基层治理、群众需求的同频共振。
这个暑期,东城区首次探索文明实践夜间模式。“文明实践研习社”首场活动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颜料会馆拉开帷幕,此后20余场特色活动都于晚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举行,为上班族提供了下班后的“充电驿站”。
更多市民成为志愿守护者
文化遗产的守护,总能看到广大市民的身影。在推进文明城区创建中,北京充分发挥文明创建群众性优势,将群众参与变成守护文化遗产的最大增量,让古老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城市文明建设中焕发夺目光彩。
“打小儿就能看见的东西不能让它在我们这辈儿没了!”耄耋老人梅景田40多年如一日巡护长城。在他的带动下,一代代石峡人,接力传承,用脚步丈量长城,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座无价之宝。这其中,包括延庆区长城小站文化传播中心志愿者,他们每年与长城保护员一起巡查长城及附属文物,进行GPS定位、拍照、上传文物本体照片,为长城文物安全状态提供可靠数据。文化传播中心的前身是1999年成立的“长城小站”——一个由长城爱好者与长城志愿者自发组建并运营的公益性网站。如今,该团队在志愿北京等平台在册志愿者已经超过3000人,守护长城的志愿服务从线上延伸到了线下。
京西古道上,活跃着一支志愿服务团体——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愿队。十多年来,他们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2万小时,行走2万多公里,清理沿线垃圾。为了保护古道蹄窝,他们自费设立保护蹄窝温馨提示牌,提醒游客保护古道古迹;为了宣传古道文化,他们设立了显著的玉河古道蹄窝简介;为了防止汽车以及摩托车碾轧古道,志愿者身背沙子、水泥和水等工具和材料,负重6公里前往玉河古道安装挡车桩,并在蹄窝安装太阳能语音提示器,提醒游客路过时收起登山杖,以免破坏蹄窝。
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全市涌现出丰富多彩的宣讲活动、志愿项目,一批批热心市民、志愿者正以主人翁意识,倾心守护身边的文化遗产,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市民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城市文明之风。
责任编辑:张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13/12695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