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绿水青山间的富民路——“两山”理念二十年实践启示
2025年08月15日 10:24据8月12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时光为笔,山河作卷。二十年前,在之江岸边的浙江安吉余村,一粒思想的种子破土而生——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充满前瞻性的理念。这十字箴言,如椽巨笔,在中华大地绘就出一幅以生态文明为底色的时光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游客在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前留影 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二十年前,浙江安吉余村的那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同一颗种子落地生根,在中华大地长成了枝繁叶茂的生态大树。二十年躬身实践,从安吉的“村咖飘香”到茂名的“油城换绿”,从崀山的“朱鹮伴稻”到贺兰山下的“葡园成海”,中国大地上正上演着生态兴、山河美、百姓富的生动故事。
生态颜值是发展价值的底色。安吉的蜕变最具说服力,这个曾因“石头经济”搞得山成“秃光头”、水变“酱油汤”的小山村,如今靠着绿水青山孕育出人均最多的“村咖”,高峰时一天卖出8000多杯咖啡,抵得上当年开矿近一年的收入。矿区变展馆、荒坡变景区,全年吸引游客超120万人次,新增生态价值3500多万元。这生动印证:当生态颜值提上去,发展价值自然水涨船高。竹林固碳交易年入2800万元、溪流漂流夏季收入超2亿元,绿水青山正在变成会生金的“聚宝盆”。
产业转型是“两山”转化的桥梁。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各地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态致富路。广东茂名甩掉“南方油城”的污染帽子,走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新路径;湖南崀山脚下的村民守着“一分朱鹮舞,一分香稻谷”的默契,让珍稀鸟类成为生态经济的“活招牌”;宁夏贺兰山东麓的砂石荒滩变身酿酒葡萄产区,今年综合产值有望突破500亿元。这些实践共同证明: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对立面,找对路径就能实现“保护—发展—富民”的良性循环。
民生改善是理念落地的标尺。生态好不好,百姓腰包鼓不鼓是最直观的答案。河南信阳大别山北麓的村民靠“观鸟经济”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福建三明的林间药材、山野菜年产值超1亿元;安吉孝丰镇的“竹钢”新材料让传统竹产业附加值提升3到5倍。更可喜的是,懂得“点绿成金”的年轻人成了抢手货,溯溪路线设计师、生态研究员等新职业不断涌现,让绿水青山中长出了新机遇。黄岩石窟改造后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集体经济增收340万元,这正是“生态红利全民共享”的鲜活注脚。
二十年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生态兴则中国美,中国美则百姓富。从卫星遥感见证的“绿进沙退”,到声纹仪记录的“虎啸猿啼”;从碳汇交易的“生态账本”,到乡村咖啡馆的“烟火气”,“两山”理念的生命力在于它回答了发展的根本目的——让人民在优美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站在二十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两山”理念早已超越生态范畴,成为指引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当更多地方学会算好生态账、发展账、民生账,绿水青山的颜值必将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绘就更加壮美的“生态兴、中国美、百姓富”画卷。
作者:王小梅
责编:王灿熙(实习生)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王灿熙(实习)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15/12696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