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纪念专题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烽火记忆·峥嵘岁月

老兵的笑——走近抗战老兵王成斌

2025年08月15日 09:58

阳光穿过窗外的银杏树,洒在老兵布满沟壑的脸庞上。

夫人杨瑞英伏在王成斌耳边,大声地将“9月3日天安门广场将举行阅兵”的消息告诉他。

王成斌突然挺直腰杆,眼睛泛出亮晶晶的光,嘴角溢出掩不住的笑意。

夏秋之交,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处干休所,拜访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原北京军区司令员王成斌中将。

将军的住所安静简朴。客厅里,原木色的家具还是几十年前的款式。书房中,四面的书柜摆满了古今军事战略、全球安全形势等主题的书籍。

“以前他天天离不了钻研这些打仗的事儿,现在虽然身体还算健康,但一天需要很长的睡眠时间。”杨瑞英告诉记者。

掸去封面上的灰尘,杨瑞英将一本数年前王成斌的口述材料递到记者手中。

1928年,王成斌出生于山东掖县。1944年,他去往胶东党组织领导下的一所抗日救亡中学求学,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

王成斌就在这场“大反攻”的队伍里。为了追击妄图突围的日军,王成斌和战友们靠上去和敌人拼刺刀;为了炸毁日军据守的炮楼,他们冒着炮火将炸药包送到炮楼底下,一个人倒下了,其他人冲上去继续炸……此后不久,侵略中国长达14年的日寇被彻底赶出这片土地。

1993年,王成斌从领导岗位离休。戎马几十载,王成斌见证了人民军队从血与火中不断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血与火”的战斗,给王成斌的身体留下太多印记——

炮火的冲击,使得王成斌的耳朵被震伤多次,最严重的一次休养治疗了三个多月才重新听到声音。

一次“拼刺刀”中,他的牙齿被敌人枪管所伤,后来仅四五十岁就掉光牙齿,换上了一口假牙。

常年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的身体数次被飞溅的弹片击中,留下明显疤痕的就有7处……

蹒跚的脚步声响起,王成斌睡醒了。他的早餐是一碗粥、几颗坚果。

杨瑞英坐在他身旁,熟练地编织起围巾和毛衣。

“我们老了,能做的事太少。这些衣服能让孩子们穿得更暖,我们心里也暖乎乎的。”杨瑞英告诉记者,这些一针一线手工编织的衣物,将通过社区公益活动和社会爱心组织,送往西藏等地孩子们的手中。

岁月,在不息的流逝中,带走了王成斌那一代人的青春;也正是一代代人用青春接续奋斗,让不屈的中华民族站起来、强起来。

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阅兵的方式纪念抗战胜利。

王成斌坐在天安门西侧的观礼台上,亲眼看着英模部队方队昂首走过,地面装备方队威武列阵,空中梯队呼啸临空。

“将军神情肃穆,直到接受检阅的方队、梯队全部通过天安门广场,才爆发出激动的笑声。”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武金锁告诉记者,那是他见过“将军笑得最开怀的一次”。

之后很长一段日子,王成斌不断提起那次阅兵——“我们已经走出了装备相对落后的境地,正在走向新的大道”“我们这支军队,一定可以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

现在,王成斌的耳朵几乎听不到声音,渐渐地也不爱开口讲话了。对于这位年近百岁的将军来说,他的世界越来越寂静,而心底的惦念和骄傲从未改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15/12697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