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理论研究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2025年08月20日 08:57

编者按: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平稳过渡到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也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迈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关键阶段。本文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关键指标为基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从理论和实践双维度剖析城市发展中的基础设施、文化保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问题,阐释人民城市理念的丰富内涵,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9.4亿人在城市工作与生活,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19个城市群承载了全国70%以上的人口、贡献了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然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平稳过渡到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也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迈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关键阶段,城市发展必须兼顾公平与质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7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蓝图。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城市内涵式发展道路,以造福人民为最高政绩追求,从细微之处着手,做好每一件能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小事、实事,切实为城市发展增添温度。

游客夜游贵阳甲秀楼(无人机照片,2025年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游客夜游贵阳甲秀楼(无人机照片,2025年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一些“成长中的烦恼”也日益凸显。部分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地上和地下建设失衡,每逢雨季,“城市看海”的尴尬场景频繁上演,严重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事实上,从地下管网改造到电梯加装,从垃圾分类到饮用水安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城市建设中的“大事”。我们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深融入城市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城市治理中精耕细作,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加强城市空气治理,让市民呼吸清新空气;推动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加大城市内涝治理力度,消除雨季出行隐患。城市发展要为了人民,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作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的重要评判标准,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城市才能充满温情。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这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城市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城市的“软件”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当前,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80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6.8万处历史建筑,构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载体,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根脉,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加大保护投入,严厉打击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微改造”,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功能和业态,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历史名人、传统文化为主题,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活动,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传承和弘扬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让它们在现代城市中绽放新的光彩,成为城市温度的生动注脚。

石家庄市高铁片区中央绿色体育公园(2025年5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石家庄市高铁片区中央绿色体育公园(2025年5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一座有高度、有温度的城市,不仅仅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景观风物,更在于它能否让人们感受到尊重与温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其中专门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截至2024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虽已达到67%,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尚不足50%,仍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亟待市民化。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诸多民生领域,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是对农民权益的尊重与保障,更是城市包容性发展的生动体现。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城市才能汇聚各方力量,激发创新活力,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园。一方面,要简化户籍迁移流程,打破制度藩篱,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更顺畅、更便捷,降低他们融入城市的门槛;另一方面,要在提升市民化质量上下足功夫,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让随迁子女能享受优质教育,让进城务工人员能获得可靠的医疗保障;同时,还要提升中小城市和县城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吸引力,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实现由“漂”到“稳”的转变,更好地安居安业。

城市绝非钢筋水泥的冰冷堆砌,而是承载着生活温度和万千梦想的家园。让城市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我们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用心用力用情扎实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每一处细节,让“人民满意的城市”从愿景变为现实,让城市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港湾。

作者 | 骆婷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20/12697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