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纪念专题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烽火记忆·峥嵘岁月
“中国人还得争气才行”——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梅汝璈的洞见与忧思
2025年08月18日 11:098月,南昌市青云谱梅家宅院,年轻的身影络绎不绝。
他们专程前来缅怀梅汝璈——这名12岁便远离家乡,负笈求学的少年,一生追求正义、心系家国,在东京审判的法庭上,为饱经苦难的祖国争得尊严,为千万死难同胞守住公道。
看到国际社会的丛林法则,梅汝璈在日记中发出沉重的呐喊:“中国人还得争气才行”。这不仅是彼时的警世箴言,更是对民族复兴的迫切呼唤。
梅汝璈去世后,其子女梅小璈、梅小侃致力于整理父亲遗稿,从事东京审判历史文献研究工作。这些文字超越个人记录,成为民族苦难与不屈抗争的证言,世人从中得以感受到一个战胜国法官椎心泣血的忧思。
战犯素描
1946年3月20日,风和日丽。
下午4点,一架来自上海的军用飞机,降落在日本厚木机场。
舱门打开,盟军总部特派一名美国上校登机迎接。走下来的中国男士,穿戴整齐。他叫梅汝璈。
当天的《中央日报》《申报》《大公报》在醒目位置刊文:《清算血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官梅汝璈今飞东京》。
1946年5月3日,远东国际法庭开庭。
二十余名甲级战犯,灰衣肃坐。
庭长在读开幕词时,梅汝璈仔细用目光扫视了一下法庭的情形,此后多日他又特别辨认了各战犯的表情。
首犯东条英机,坐在被告席的中央。
面色死灰,身形僵直,“死板板地像泥塑的一样”。
1936年任关东军参谋长以来,日军几乎所有的阴谋活动中,他都是主谋。
日本投降后,东条英机的“自杀戏码”显得滑稽异常。
盟军登陆日本后,他整天徘徊于生与死的问题之间。
怕变成阶下囚,却又没勇气自杀。
被捕前,他用枪对着腿打了“象征性的一击”,仅伤及皮肤。
当时就有日本媒体讥讽:“昔日之鲁莽成性,今日之胆小如鼠”。
一旁,“面团团”似的土肥原贤二,强作镇静。
他在华居住18年,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被视作中国通,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满洲国成立”……背后都有他的黑手。
梅汝璈评价此人是:“制造中国分裂内乱的专家,阴谋多端,诡计百出。他的大半生的历史就是一本毒害中华史。”
留着银白八字胡的荒木贞夫,年届七十,一脸顽固。
作为日本陆军的中心人物,他后来被判无期徒刑。世人少有人知道,其女婿石井四郎,正是731部队的恶魔头目。
最“抢戏”的,莫过于大川周明。这个鼓吹“大东亚共荣”的理论狂人,在庭长宣布休庭时,猛然起身,对着前方东条英机的后脑勺“啪啪”打了两下。
全场愕然,继而哄笑。
他被强行带离现场,后来被确诊有精神病而逃过起诉。
剩下的,当年个个名号“响当当”,此刻却都蔫了。就连南京大屠杀总指挥松井石根都“驯服得像绵羊”。
开庭第三日,法庭要求被告对起诉罪名进行“有罪”或“无罪”声明。
战犯都流水般地说“无罪”,东条英机最引人注意,许多镜头都对准他。他很镇静很响亮地说了一句:“对一切的诉因,我声明无罪。”
梅汝璈坐在审判台上,胸中却是怒涛翻涌。
这些天,他把战犯的姓名、照片、座位对照看了几遍,那些名字和面孔让他无限愤怒:“我看见那一群家伙就不免义愤填胸,好像同胞的愤恨都要在我一个人的胸口内发泄似的!”
恨不能手刃仇寇
东京帝国饭店的灯光下,一柄宝剑被郑重托起。
“红粉赠佳人,宝剑赠壮士。”梅汝璈微微摇头,“可惜我不是壮士。”
一旁的教育家顾毓琇朗声道:“你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几千几百万死难同胞,到这侵略国首都来惩罚元凶祸首,天下之事还有比这再‘壮’的吗?”
三尺长剑,凝聚着“伸冤雪耻”的千钧之重。
事后,梅汝璈在日记中写下:“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可雪我心头之恨!”
法袍,即战袍。
梅汝璈立誓:“我既受国人之托,必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
可审判尚未开始,较量已然上演。
预演仪式上,庭长宣布:中国法官座次,排在英国之后。
梅汝璈愤然脱下法袍,他据理力争,拒绝“彩排”。
中国抗战最早,坚持最久,牺牲最重。
日本投降时,受降签字顺序为美、中、英、苏……中国位列第二。
最终,座次依受降国签字顺序排列。
“父亲并非斤斤计较,这事关国家尊严,同时也有利于审判工作。”梅小璈解释说,贴近庭长的座位,让他可以随时与庭长交流。
818次庭审,900多个日夜,法庭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
庭审期间,梅汝璈的内心备受煎熬。
身为中国人,他恨不能手刃仇寇,但作为法官,他又必须克制情绪,依法裁断。
印度法官主张对全体被告“无罪释放”,澳大利亚庭长主张“流放孤岛”……面对这些荒谬的提议,梅汝璈据理力争。
一次又一次辩论,他列举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砍头、挖心、砍去四肢等令人发指的暴行,力主判处甲级战犯死刑。
经过投票,法庭以6比5的微弱优势,将东条英机、松井石根等7名首犯送上绞刑架。
一票之差,生死之判。
他还坚持,在判决书中单设一章,专述南京大屠杀。此前,西方世界对此知之甚少。
这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国际审判,英文庭审记录近5万页,证据资料超过4000件,判决书长达1200多页,用8天才宣读完毕。
审判非为复仇,乃为彰显正义。
正如梅汝璈所言:“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中国还得争气才行”
战后的东京,艾森豪威尔、英国海军司令福拉塞等各界名流络绎不绝。阅兵、酒会,胜利被装点得金光闪闪。
梅汝璈冷眼旁观:“可惜我国正在闹内战,太不争气……我不禁为我国国际地位之日趋堕落悲,我真要投笔三叹了!”
梅小璈说,父亲对祖国的忧虑,一刻未停,日记里反复出现一句话:“中国人还得争气才行!”
与同事夜谈,话题总绕不开国内,常常谈至凌晨一点半。
对战败的日本,他们心存戒惧;对胜利的中国,他们满怀忧虑。
想到痛处,梅汝璈常常夜不能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危险在国外的人大概要比在国内的人看得清楚得多”。
他每天读报,可报纸上,没有好消息。
外界的眼光,更刺痛他。
美军下级军官,面对华侨争取配给,竟嘲讽:“报上不是说几百万中国人在吃草根树叶嘛?华侨又何必要比日本人好的配给呢?”
梅汝璈听闻,愤懑难当。
“止谤莫如自修!”他警醒自己:“中国还得争气才行。不争气,人家口里不说,还不是‘心照不宣’吗?”
由于中国当时的纷乱,许多英美人士把中国浴血抗战的功绩抛诸脑后。
弱国无外交。梅汝璈看得透彻,中国是战胜国,但真正的胜利,还很遥远:“假使我们不能团结一致努力建设,眼见这点地位就会没落去。”
强调“争气”不是空谈,是梅汝璈目睹巨大反差后的椎心之痛,是身处国际漩涡的切肤之感。
这声呐喊,穿越80年依然滚烫。
父亲并不是一位孤胆英雄
东京审判结束时,梅汝璈并未有如释重负之感。
40岁出头的他,去时满头乌发,此刻竟已花白。
法庭内外的明争暗斗,让他无法放松心情。
他对腐朽的国民政府也日益失望,公开拒绝了“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司法行政部长”的任命。
遗憾的是,他此间历经的种种困难,因完整日记缺失,难为后人所知。
新中国成立后,梅汝璈长期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顾问等职。周恩来总理对他高度评价:“为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为国家争了光,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他。”
但在梅小璈看来,父亲并不是一位孤胆英雄。
近年来,随着对梅汝璈事迹的报道逐渐增多,梅小璈发现,一些文章、视频存在着不顾常识、片面夸大的问题,有的作品把检察官的调查取证成果也算到梅汝璈名下。
“这种破绽如果被日本右翼抓住,他们就会借此指责法庭程序混乱,控审不分,有失公正,为战犯翻案。”梅小璈说。
为追求审判的公正性,法官不能越俎代庖参与取证等工作,这些任务落到了中国检察官向哲浚等人的身上。
然而,让向哲浚苦恼的是,日本侵华多年,按理来说中国能提出的战犯证据最多,但结果是实在太少,翻译更是人手紧缺。为此,他不得不为收集证据、草拟起诉书昼夜奔忙。
与此同时,各方又在催促向哲浚搬出东京帝国饭店,因为按英美的相关规定,检察官和法官不能同住一处,否则有串通之嫌。
取证之难,国民政府难辞其咎。
据梅汝璈回忆,开庭初期国民政府只让向哲浚带去两名秘书,后经有关方面再三呼吁,才增加了几名顾问去协助。
正义不是凭空降临,背后有许多默默无闻者的奉献和牺牲。
中国之所以有人能身穿法袍登上审判台,正如梅汝璈在日记中所言,都是千百万同胞的血肉换来的。
“有牺牲才有胜利,有胜利才有审判,有审判才成全了法官。”梅小璈认为,至于谁去充当这个角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赢了,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国际地位。
责任编辑:张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18/12698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