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

2025年08月19日 13:32

质量和总量,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这一重要论断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辩证认识、科学统筹质量和总量的关系,坚持以质取胜和发挥规模效应相结合,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把握住质变与量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经济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发展不仅要关注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升。“量”通常表现为规模、程度和速度,量变是这些方面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通常表现为结构、效率和效益,质变是这些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突破性飞跃。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没有无质的量,也没有无量的质。

量变引起质变,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发展基础和市场空间,经济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引起经济的质变,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质变带来新的量变,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和竞争优势,如新质生产力及其新兴、未来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经济增量,还通过改进提升传统产业经济存量,带动新一轮经济总量的增长。实践中,强化科技创新、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扩大内需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举措,都为统筹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提供了重要抓手和机遇。

做大做强经济发展“蛋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做大代表总量,做强代表质量,大而不强不成,强而不大也不成,只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我们才能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34.9万亿元人民币;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5万美元,位居中等收入国家前列。当前,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同样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求发展重心转移到提升质量和效益上来。我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市场容量和产业配套能力成为提升质量、做优做强的有利条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保持经济规模合理增长,才能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总量,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坚持以质取胜和发挥规模效应相统一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科技创新、供需变化、政策调控等因素作用下会出现周期性波动。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资源环境约束增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不断显现,靠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粗放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发展亟须由重视“量的积累”转向重视“质的提升”,由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经济领域“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统一,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从“质量跃迁”“规模扩大”两端双向发力。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本质是依托科技创新、产业变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在此过程中,既要通过质量跃迁增强竞争力,又要通过规模扩张降低成本、扩大市场覆盖。一方面,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例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可重构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驱动质量跃迁。另一方面,规模效应并非简单扩张,而是通过分工协作提升效率。例如,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通过共享供应链和技术外溢,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如此一来,通过技术突破和品牌建设确立竞争优势,然后规模跟进,利用成本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反哺研发投入,形成质量与规模动态平衡。未来,各地应立足自身优势,在细分领域打造“隐形冠军”,通过“小而精”的质量突破积累势能,再通过区域协作或全球化布局实现规模跃升。

探索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路径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这在客观上要求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丰富应用场景,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和新型技能人才,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激活超大规模市场势能,构建创新驱动的生态系统。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国际资源配置等多方面作用,为各行业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机遇,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此基础上,需着力打通“需求牵引、场景赋能、技术突破”的转化链条。强化需求侧牵引力,建立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应用风险补偿机制,在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等领域开放国家级应用场景。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依托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基础研究、工程转化、产业应用”三级创新体系。优化市场生态基础,实施“市场友好型”规制改革,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要素错配。

实施世界一流企业培育工程,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对标“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世界一流企业标准,精心构建梯度培育体系。首先推出的是领军企业攻坚计划。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核心关键领域,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与发展。其次是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计划。致力于完善从孵化器到加速器,再到产业园的完整培育链条,持续给予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力支持,重点支持那些掌握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企业,助力它们进一步发展壮大,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完善协同推进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探索构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三螺旋”驱动模型。实施质量变革强基工程,实施制造业“卓越品质”计划,在一些重点行业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培育更多中国精品品牌。推进效率变革赋能工程,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的数据交易平台,推动数据要素流通效率提升,土地要素错配率下降。开展动力变革引领工程,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占比,组建更多学科交叉交流研究中心,在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等融合创新领域实现突破。

在统筹质量与规模的过程中精准施策,做到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一方面,需明确经济发展目标,这包括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明确这些目标既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又能推动经济规模的合理增长。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同时注重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过程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保证各项政策措施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确保经济发展每一步都走在正确道路上,实现质量与规模的双重提升。

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对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唯有坚持系统观念、强化辩证思维,在把握“质”与“量”的动态平衡中深化改革,在激活市场潜能中不断培育新优势新动能,才能不断做大做强中国经济。这既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19/12700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