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沈阳: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看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与升华
2025年08月22日 12:57
沈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主任
编者按: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发展中保持自我认同、自主创造的核心能力,其确立深刻根植于国情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本文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系统梳理文化主体性从近代困境到新时代全面确立的历史脉络,深入剖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文化主体性最有力体现的理论根基、实践路径与全球意义。文章聚焦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行动方向,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加强交流互鉴等关键路径进行了深刻阐释。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文化发展规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更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引领与实践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一、鸦片战争后传统文化的“破”与“立”:从近代困境到当代觉醒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传统文化一度陷入近代困境,走到了濒临“破”的境地,经历了一个由“破”到“立”的过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一)近代传统文化危机:被动解构与救亡图存的困境
1840年以后,在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下,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既有被动解构的生存危机,又有救亡图存的时代困境。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领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鸦片战争后西方冲击下传统文化的近代困境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了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华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时的中国人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文化自信。洋务派试图以“中体西用”调和传统文化与西方学说,却在“体”与“用”的矛盾中陷入了逻辑困境;维新派欲借孔子之名推行变法,终究未能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制度的鸿沟;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却在否定传统文化的极端中,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化认同的根基。那时的中国,像一个在文化十字路口徘徊的行者——既不愿放弃数千年的文化根脉,又不得不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在“破”的阵痛中摇摇欲坠。
2.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反思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在新文化运动的进程中,先进知识分子批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和保守主义,倡导民主与科学。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视角,使其能够从更深层次上反思传统文化的不足。
鸦片战争以后,如何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同时重建传统文化,让先进分子陷入了困境:一方面,中国人不得不主动引入西方技术、制度与理念,但这种引入往往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激进批判,甚至全盘否定;另一方面,固守传统的保守势力以“保国保种保文化”为名,拒绝西方文化渗透,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又陷入文化封闭的泥沼。当传统文化被简化为救国“工具”,而非具有内在价值的“文化主体”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与自主发展便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了。这种近代传统文化认同与自信的危机,既是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阵痛,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文化重建路径的历史起点。唯有突破“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找到继承传统根脉、吸纳外来理论、回应时代需求的文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认同与自信的“立”。
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立”才逐渐有了清晰的方向,中国人才逐渐增强了文化自信。直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际国内具体实际,创新性提出“两个结合”,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才“立”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二)新时代的历史性突破:文化主体性的全面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标志着我国文化主体性的全面确立。这种确立主要源于“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结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积极思想成为解决当代问题的“活的武器”。
1.新时代以来我国的文化自信极大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领域,我国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新时代以来,极大增强的文化自信犹如璀璨明灯,照亮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像奔流不息的黄河、长江,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始重新挖掘这些瑰宝,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故宫文创活动让历史文物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掀起诗词热潮,让人们领略古诗词的韵味和力量。
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上。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我们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的同时,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搭建起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更大的全新舞台。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作品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同时,我们也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文化主体性的确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推动中华文化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实现了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性确立。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理论成果。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生动诠释。
第一,理论创新铸就文化主体性的思想根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将文化主体性置于治国理政的核心维度。党带领人民进行文化理论创新,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思维桎梏,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第二,实践创新激活文化主体性的内生动力。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一系列文化实践彰显了文化主体性。孔子学院与“一带一路”文化项目深度融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从单向输出转向共生共建;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让千年壁画跨越时空对话世界。同时,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主体性同步跃升。
第三,制度创新保障文化主体性的长效发展。文化主体性的确立离不开制度护航。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文化治理体系,推动文化治理模式实现从“粗放管控”到“精准服务”的升级转型。
第四,全球视野拓展文化主体性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倡导,“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我们不断建设文化强国。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文化主体性确立了理论根基、实践路径、制度保障与全球方位。这一历史性转变不仅重塑了民族精神脊梁,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气。
二、文化主体性的“魂”与“根”: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的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发展中保持自我认同、自主创造的核心能力,它既扎根于历史传承的深厚土壤,又指向现实实践的价值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正是这种文化主体性在当代中国最鲜活的彰显——既守牢马克思主义的“魂”,又接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历史与现实的激荡中,构建起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思想体系。
(一)“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文化主体性的方法论基础
“两个结合”,既是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基础,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基础。
1.“两个结合”的具体内容
“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创新理论内容之一,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方法论基础。
“第一个结合”,意味着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过程中,需要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的具体需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第二个结合”,通过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广度,从而实现文化自信与理论创新的统一,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两个结合”不仅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和实践向度,还深化了其对文化主体性的拓展,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两个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2.文化主体性的内涵
文化主体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和独特创造能力,是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文化主体性不仅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反映了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核心地位。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特别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加强。
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文化主体性不仅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巩固政党执政地位、实现国家认同以及开展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主体性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为国家或民族提供独特的精神内核,使其在全球文化交流与竞争中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与巩固,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需要尊重人民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文化主体性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3.“两个结合”为文化主体性提供方法论基础
“第一个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仅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向度,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不仅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思想智慧,是文化主体性得以确立的重要源泉。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此过程中,“第二个结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文化主体性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活力。
“两个结合”体现了“魂脉”与“根脉”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魂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脉”,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及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民族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文化主体性的方法论基础。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有力地彰显了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科学的态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以鲜明的立场捍卫了中华文化体系。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彰显
第一,强化了中华民族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与民族独立和历史主体同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生成逻辑,强调要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还使中华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认同。此外,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核,体现了“自信自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深化。
第二,凝聚起民族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激发民族精神的活力,凝聚起了全国人民的力量,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到,民族精神是构成其文化主体性的内在根源。通过强调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力,还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在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展现了文化主体性的丰富时代内涵,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第三,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推动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提升。通过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使中华民族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保持独立自主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强调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仅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还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科学的态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对客观条件的科学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理论观点。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根本目标,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取向,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精辟运用。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与发展,确保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保持正确的理论方向。
第二,结合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需求,对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新的认识与判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性上的发展。通过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精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共赢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人类社会整体进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理念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全人类的理想,又结合当代国际关系的新特点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这一观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挑战提供了重要价值遵循。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鲜明的立场捍卫了中华文化体系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捍卫中华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深刻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与智慧,展现了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治国理政智慧,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梳理以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其中的治国理政智慧融入当代实践。这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灵活运用,不仅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文化体系的鲜明立场,也体现了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高度重视。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治国理政中的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清晰地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并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升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坚持与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弘扬,展现了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独特价值。
三、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行”与“径”:新时代的行动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不是抽象的概念推演,而是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中落地生根的“行”与“径”。
(一)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文化主体性的根基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保持自我认同、自主抉择与自我发展的核心能力,其根基深植于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等历经数千年沉淀的思想智慧,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革命文化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里“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赓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文化主体性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不同文化之间碰撞愈发频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以鲜明的文化主体性回应了这一现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指导,又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这“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是以自主的文化选择实现了理论与文化的互融互促,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更具本土性、民族性的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获得更具时代性、世界性的全新表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自说自话”,而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彰显强大实践力量。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我们没有照搬西方的所谓“福利模式”,而是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人民立场,结合“扶贫先扶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面对全球治理困境,我们没有跟随西方的零和博弈逻辑,而是以“和而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这些实践成果,本质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文化主体性的外化,让我们在应对风险挑战时,既不迷失于西方话语体系,也不困囿于传统路径依赖,而是坚持文化主体性,运用中国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
从历史到现实的脉络中来看,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根基,失去自信的文化必然沦为他者的附庸;而文化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正在于形成一套既扎根自身文化传统、又回应时代需要的理论体系。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样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解答中国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在实践中验证文化主体性确立的正确性,最终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的双向强化。
(二)推动文化创新,拓展文化主体性的空间
推动文化创新有助于拓展文化主体性的空间。要通过加强文化科技创新,鼓励文化内容创新,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文化主体性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与发展,始终扎根于中华文化历史的深厚土壤,又在回应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觉醒、确立发展的过程。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为文化创新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的路径方法,推动文化主体性的空间实现前所未有的拓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层次的精神契合与理论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时”走进“创新时”,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浓郁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体现在从“传统传承”到“现代创新”的维度跃迁。以往的文化传承多是经典阐释、符号保护,新时代的文化创新更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武器,让文化主体性从书本上的“文化记忆”,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文化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体现在从“国内话语”到“国际表达”的格局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等,既蕴含“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智慧,更回应世界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追求,正印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正是文化主体性从觉醒到成熟、从继承到创新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立足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面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拓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更多中国力量。
(三)加强交流互鉴,扩大文化主体性的开放
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是提升文化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有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包容底蕴,开放互鉴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发展的内在特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更是将这种开放精神升华为文化主体性的鲜明品格,将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治理的先进理念融入自身理论和实践逻辑。
真正的文化主体性,从来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而是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保持自我、发展自我。正是这种开放的文化主体性,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具备引领全球治理、回应人类共同挑战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回答“中国之问”,解决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实课题;也回答“世界之问”,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交流互鉴不是削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反而让这种文化主体性更具韧性与活力。我们在开放中读懂世界,也在互鉴中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中国要什么、中国干什么”,从而更坚定地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扩大文化主体性的开放度。
这种从历史传承到现实实践的开放逻辑,恰恰印证了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需要在国内国际的互动中深化理论与实践。一方面,更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新时代开出更多创新理论之花;另一方面,更主动在文明交流中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坐标,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逻辑,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文化支撑。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变局等挑战,要以文化主体性为锚点,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成为引领中国前进、回应人类关切的思想之旗。
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交流互鉴等行动与实践,我们能够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责任编辑:王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22/12704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