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国际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治理新趋势

2025年08月22日 14:54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指在全球分工背景下,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最终交付给消费者,实现跨国生产供应网络稳定、可靠、持续、可控运行,从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产业竞争力和社会民生福祉。通过国家战略协调、企业风险管理、国际规则协调、技术标准赋能、风险监测评估等综合施策,共同构建一个能够有效预防、抵御、适应和恢复内外部冲击的全球生产供应体系,这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治理的有效目标。

当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新兴经济体竞争激烈,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产业链供应链绿色智能化也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其一,安全地位提升,各国重视关键物资供应安全。美、欧、日、澳将关键矿产资源的获取、储备、定价等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不断加大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安全审查与风险评估力度。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明确要求2030年前实现战略原材料10%本土开采、40%本土加工、25%回收利用的目标。其二,区域趋势增强,区域内合作紧密。区域贸易协定深度整合,美墨加协定(USMCA)要求汽车75%部件在区内生产方可享零关税,推动北美汽车供应链深度整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贸易、投资、产业链、价值链融合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引擎。其三,数字赋能加速,提升效率和透明度。数字技术重塑供应链形态,物联网实时追踪促进货损索赔率下降54%,人工智能优化物流路径使运输效率提升30%,区块链实现食品供应链全程可追溯。其四,绿色可持续受关注,融入环保社会责任理念。联合国报告显示,超过70%的世界500强企业已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目标纳入其年度规划,加快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型。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格局的新演变,给我国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是安全风险升高,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被“卡脖子”。我国在高端数控机床、航空发动机等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脆弱性已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比如,新能源产业所需的锂、钴、镍等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2024年锂原料进口依赖度约60%。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出口,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受阻。多重贸易壁垒使中国企业年均合规成本大大增加。如欧盟将于2026年实施“最严碳壁垒”政策,对进口钢铁、铝等产品征收碳排放税,届时中国钢铁企业每出口一吨钢材将额外支付22欧元碳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将新能源汽车税收抵免与北美供应链绑定,迫使比亚迪墨西哥工厂追加15亿美元投资调整供应链。三是产业竞争压力加大,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竞争。从发达国家“高端回流”看,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以527亿美元补贴吸引台积电、三星赴美建厂,欧盟《净零工业法案》为本土电池厂提供30%成本补贴,中国锂电池企业合规压力增大。从发展中国家“中低端替代”看,凭借成本和政策优势,越南1/3外商投资家居企业从中国迁入,墨西哥借USMCA 规则发展“近岸外包”,导致中国对美出口商品总额下降约20%。四是供应链成本增加,削弱产业竞争力。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全球供应链区域化重构可能导致电子行业成本增加15%——20%,产业竞争力受损。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2026年全面实施后,中国钢铁行业每吨出口将额外支付约50欧元的碳成本。据波士顿咨询测算,截至2030年中国对欧出口的六大高碳行业利润率压缩3——8个百分点。

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持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供政策保障。制定国家层面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战略,明确关键产业、核心产品清单及目标路径。健全供应链安全审查、出口管制、外资审查机制,推动制定供应链韧性标准、数据安全与跨境规则。构建应急响应与韧性提升机制,明确危机状态下的协调指挥、资源调配、替代方案和恢复重建流程。丰富政策工具箱,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科技等多元化政策手段,支持关键技术攻关与核心环节本土化,提供信贷优惠和风险担保鼓励供应链韧性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通过完善的政策组合拳,系统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强化战略导向攻关,聚焦高端芯片等重点领域,加快补齐在先进工艺、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等方面的短板,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构建协同创新生态,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推动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建设创新联合体,建立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上下游企业价值共创体,打通产学研用转化堵点。筑牢基础能力根基,加大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投入,布局量子计算、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供应链关键环节本土化替代,为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底座。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和产业转移。国内区域协同方面,强化城市群分工,在长三角、粤港澳等枢纽区域布局高端制造与研发中心,向中西部、东北地区转移部分产业链关键环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创新跨省协作机制,建立区域产业转移补偿基金,破解要素流动壁垒。国际梯度转移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分布,将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分散到不同地区和国家,加快近岸多元化生产布局。建立产业链安全评估负面清单,对符合安全导向的转移项目提供跨境投资税收抵扣、海外园区基建补贴。支持头部企业在战略节点建设区域总部和物流中心,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主动引领多边机制,在联合国、WTO、G20等框架下推动建立供应链安全通用标准与透明度准则,倡导“风险共担、信息共享”原则,协调各国建立统一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框架与数据交换机制。构建区域性协作网络,深化与东盟、RCEP等区域组织的专项合作,共建区域性供应链监测平台与危机响应联盟,试点跨境关键物资储备共享、物流通道备份等机制。主导新兴规则制定,聚焦数字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等新领域,联合产业界与标准组织,牵头制定人工智能溯源、碳排放追踪等技术规则,加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未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设更具韧性的产业集群、运用数字技术赋能风险预测响应、维护多元稳定的全球供应链网络,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能够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国防安全、民生福祉,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22/12704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