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夯实创新发展素质基础

2025年08月22日 16:04

image (2)

图为8月21日,2025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阳娜 摄

8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9月份开展北京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活动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将在北京组织开展近3000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旨在打造一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月精彩的科普宣传盛宴。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程。科普和科创,一体两翼、两轮并驱。如果没有科普,创新就是空中楼阁;如果没有创新,科普就缺乏成就感。提升整体科普能力,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十分重要。北京作为创新领军城市,科普月活动将聚焦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类重点人群,实施五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等六大重点工程,旨在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科技创新厚植沃土。

构建协同推进大格局,科普才能深而广。提升科普基础能力,必须树立大科普观,坚持统筹协同,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强化协同联动和资源共享,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科普发展格局。北京市各学协会、企业、高校院所科协、科技馆之城成员单位等联手下场,有近百所高校院所科协、200多个市级学会以及1000余家企业,以不同形式开展科普主题宣教。

科普的落脚点,在于增强创新的能动性。人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好奇心,科普的目的是把潜在的好奇心放大激活,生发出创新欲望。科普月期间,将推出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科创科普·大家说”、“科普月探馆新体验”、科普文化进基层、国防科普展、京津冀科普阅读嘉年华等特色活动,开展科普报告、科文沙龙、展览展示、互动体验、科普表演、科普阅读、科普市集等近3000场次,层次之高、覆盖面之广,令人期待。百川归海,其旨在激发全民创新热情。

但也要看到,高质量、广覆盖的科普,必须首先具备可持续性的条件。科普虽然需要活动月,但不能限于活动月。长远看,必须夯实基础支撑,完善科普产业框架,形成常态化持续性发力的体制机制。

强化基础设施和科普产业支撑。科普的可持续性,在于培育壮大科普产业,推动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促进科普基础设施均衡发展,鼓励建设具有地域、产业、学科特色的科普基地,支持多元主体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加大科普公共服务市场化力度,鼓励兴办科普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才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科普走近大众。

科普作品创作是科普工作的基础,要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科普作品原创能力,实施科普精品工程,多出优秀科普作品。同时,运用新技术手段,丰富科普作品形态,加大科普作品推广力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科普的使命,要靠广大科技工作者担承。只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自觉承担科普责任,科普工作才能推得开、落得实、普得广。

作者:张全林 单位:淮滨县委组织部干部 

校对:王灿熙(实习生)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22/12704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