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往日专题集结 微专题 专题测试 内容储备

抗战强音|《毕业歌》:青春热血救亡图存

2025年08月26日 15:58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争中,诞生了无数首激发全民抗战斗志的音乐作品,宣讲家网特别推出系列视点,带您一起聆听难忘的旋律,重温烽火中的经典。

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电影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成立,拍摄了第一部影片《桃李劫》,电影中,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毕业歌》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迅速引燃了民众的爱国救国之情,在无数青年中广为流传。它是如何从一首电影插曲变成唱响全国的青春战歌呢?

1

电影《桃李劫》里学生高唱《毕业歌》的场景。资料图片

1932年,淞沪抗战的硝烟尚未散尽,此时的田汉已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左翼文化运动。1933年,他以入党介绍人的身份见证了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人坚定了以音乐为革命武器的共识。

2

聂耳(左)与田汉合影。资料图片

1934年春,田汉在联华影业公司创作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时,表达了“艺术应成为唤醒民众武器”的看法。与此同时,聂耳正在明月歌舞团担任小提琴手。尽管他每日演奏着商业流行曲,却早就发表了《中国歌舞短论》,尖锐批评这类“靡靡之音”脱离大众,呼吁“谱出能惊醒国魂的战歌”。1934年,这对相差14岁的战友开始构思具有强劲冲击力的作品——《毕业歌》。

3

《毕业歌》手稿。资料图片

当时,《毕业歌》的创作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需在电影配乐中融入强烈的抗日情绪;另一方面,国民党当局对左翼文艺作品的审查日益严厉。田汉在歌词中设计“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的灵魂拷问,既契合电影中青年觉醒的主题,又以隐喻手法规避国民党审查。聂耳在谱曲时强化了这一质问的力度。为了让旋律更有冲击力,聂耳借鉴了码头工人劳动号子的节奏,以进行曲风格强化紧迫感,尤其是“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这部分重复的段落,以模拟浪潮汹涌的气势,暗喻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的态势,并将其转化为战斗的号角。

1934年12月16日,《桃李劫》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随剧情发展而响起的《毕业歌》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4

电影《桃李劫》海报。资料图片

伴着《桃李劫》的胶片在战火中辗转放映,《毕业歌》的传播速度远超预期。每当银幕上的大学生高唱“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时,影院里总有人应声而起。

“一二·九”运动前夕,燕京大学未名湖畔学子高唱《毕业歌》等进步电影插曲,激励抗争;1935年12月9日,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学生们手挽手高唱着《毕业歌》;上海中国女中学生钟石川联合多校女生,以《毕业歌》为号角,率先发起街头救亡宣传;1935年12月25日,河南焦作工学院学生以《毕业歌》团结郑州学生,歌声所至之处,“救亡图存”的呼声响彻南北。数以万计的青年唱着《毕业歌》走上了战场。

5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爱国学生走上街头要求国民政府抗日。资料图片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毕业歌》突破租界审查桎梏,从校园走向全社会。1939年,在桂林举行的抗战义卖活动中,人们将歌词稍作修改,疾呼“同胞们快拿出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毕业歌》持续受到欢迎。1955年《中国学生运动歌曲选》和1957年《“五四”以来电影歌典选》《大学生之歌》《广播歌选选集》及1958年《抗战歌曲选》等重要歌选中均将其列为重点曲目。近年“人教版”等音乐教材将其列入中小学课程。

这首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青年责任”与“民族觉醒”主题,激励着一代代青年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以青春热血书写爱国篇章。

 

参考来源:光明日报、中国抗战胜利网、上海宝山微信公众号

策划、编辑:张弛

视频制作:陈佳翌

校对:王梓辰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刘妍君、刘斌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26/12706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