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社会
以高质量服务促高质量就业
2025年08月26日 13:44全程陪跑 协同共享 人机共生
以高质量服务促高质量就业
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包括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岗位供给调整、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结构性适配不足、青年就业观念的代际变迁以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对传统岗位的替代效应等。部分毕业生因以上种种因素导致求职周期延长,甚至出现“缓就业”“慢就业”等现象。
当前,“全程陪跑”“协同共享”“人机共生”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正在逐步上线。高校及社会各方要通力协作,通过打造全程覆盖、立体联动的高质量就业工作生态,构建全链条衔接、精细化施策、可持续运转及新技术赋能增效的高质量协同服务体系,力争将精准服务贯穿于毕业生从求职准备到成功就业的全周期,助力其早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高校要做好毕业生求职的全程支持
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服务中要发挥全程护航作用。高质量就业服务因毕业生就业阶段和就业需求差异而不同。在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中,学校要切实引导学生实现精准自我定位,以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国家社会需要为前提,深刻认识时代变革中职业世界的变化和人职匹配的现实需要,全面分析引导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学生脚踏实地作选择,并及时、动态调整和适应。求职准备中,高校要依托精准数据支撑,建起“一生一案”的精准服务机制,依据个体就业需求帮助其制定精准的求职方案。
笔者建议,高校可通过“求职训练营”“技能培训”“应聘指导”“求职心理辅导”等方式,精准匹配招聘需求,增强毕业生自信心和竞争力;供需匹配环节通过建好校园招聘主阵地,吸引企业入校招聘,强化拓岗力度,为学生牵线搭桥,拓展实习见习岗位。高校应对内挖掘科研助理、教学助理等过渡性岗位,提供就业缓冲支持;对离校暂未落实毕业去向的毕业生,聚焦离校前关键窗口期,全面归集毕业生离校去向、简历优化情况、就业意向等核心信息;同时充分对接校内帮扶联络人,为其搭建校友企业资源共享平台,精准开展政策宣讲与社会帮扶对接,持续性地帮助他们解决职业定位不够准、就业信心不太足、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需加强等突出问题;积极建立离校后动态跟踪体系,精准掌握其求职进展与实际困难,及时形成有效服务策略,使其切实感受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的母校关怀。
社会要织密多方联动的就业服务网络
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性工程,多维交织的就业生态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聚合发力。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存在的稳定和灵活自由两极化现象,相关部门在不断强化岗位拓展、精准指导、高效服务等维度协同施策的基础上,需对灵活就业保障体系建设、共享用工平台搭建、项目制工作模式规范等新业态建立有效的服务模式。
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在就业登记、社保服务衔接、工作渠道开拓及项目资源对接等多个领域建立服务体系,使毕业生享受到突破传统物理空间和单一雇主工作模式的配套服务。建议多部门通过未就业毕业生数据动态共享机制,确保政策全覆盖、服务无死角。同时,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双重作用,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用好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政策红利优势,提升企业招聘积极性。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要在提供技能培训、职业规划、心理疏导、岗位拓展等方面建立多样化服务模式。各地人社部门要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岗位信息归集发布,定期举办未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推动人岗精准对接。要充分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深化基层服务项目实施,降低求职成本与入职门槛,促进毕业生就近就便就业。与此同时,还要强化政策兜底保障,加大困难毕业生专项帮扶力度,确保就业帮扶“一个都不能少”。
以数智技术助力就业服务提质增效
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就业服务注入新动能,在岗位精准匹配、信息定向推送、技能科学指导等方面实现精准度与覆盖面双提升。AI的效率革新将就业服务工作者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体辅导”“一对一”服务等个性化的就业服务上来,提升毕业生就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教育部上线的“离校后就业服务”小程序,可以让各地各高校运用就业大数据平台、就业智能体等新技术,通过AI算法优化匹配逻辑,构建精准化、个性化就业信息推荐机制,大幅提升人岗对接效率。顺应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的数字生活方式,高校应全面推广“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云端全流程服务毕业生指导、求职和签约等,形成求职个体与群体画像,匹配雇主需求画像,加强智能化就业服务需求供给,大幅提升服务时效。高校、政府、企业可以依托各级就业服务数字化平台,开通未就业毕业生专项服务端口,精准链接毕业生,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构建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高质量智慧就业服务体系。相信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推动下,在持续推动高校毕业生数字化就业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努力下,在智慧化升级、多终端服务模式、共享及比对雇主和毕业生数据、就业进展监测及质量评价等方面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人机共生”工作模式将更好地促服务于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刘洪超,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专家组成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26/12706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