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从“解题”到“探题”:拥抱大学 须完成学术思维转型
2025年08月26日 16:49开学季,一批通过了高考的新生走入大学校园。他们正处于学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这些新生刚脱离以“刷题提分”为主要模式的高中学习阶段,步入以“探究创新”为导向的大学学习阶段。在此过程中,学术思维的断层常常成为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的主要阻碍。这一困境的深层根源在于,高中阶段形成的“解题思维”,与大学学术研究所需的“探题思维”存在本质区别。为助力新生顺利完成思维方式转变,高校需为其铺就从认知重构到实践训练的全面培养路径,以助其逐步适应大学学习的核心内涵。
打破思维定式:从“标准答案”到“问题网络”
高中课堂训练塑造的思维惯性,往往使得新生在大学课堂开放性问题前呈现出显著的思维困境,主要表现为“三不”现象,即不敢对教材结论进行质疑,不会对知识背景进行追问,不能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建立关联。
破解这一困境需从树立“问题意识”着手——对起源进行追问,例如“该理论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对逻辑进行审视,例如“结论与论据之间是否存在逻辑跳跃”;对边界进行探查,例如“该规律在哪些具体场景下会失效”。大学新生可从专业基础课程开始,每周挑选一个核心概念开展三维提问训练,逐步养成善于创新的思维习惯。
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应构建“问题网络”思维模式。与高中阶段线性的知识链条不同,大学知识呈现网状结构。以经济学“供需理论”为例,学生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公式的记忆层面,而应深入追问“信息不对称对供需平衡产生怎样的影响”“数字经济时代的供需曲线具有哪些新特征”等关联性的问题。笔者建议新生准备一个“问题笔记本”,将课堂学习和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分类记录,并定期梳理这些疑问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构建起立体的问题认知框架。
重塑阅读习惯:从“划重点”到“对话式”
部分新生步入大学后,仍惯性沿用高中阶段的阅读模式,且热衷于摘抄被视作“标准答案”的内容。这种阅读模式本质上属于“被动接收”型学习,学生仅停留在对知识的浅层理解与记忆层面,难以真正触及文章核心,无法契合大学学术文献所要求的阅读深度与广度。因而,新生在面对专业期刊时,往往表现出阅读时长较短的情况,远未达到深度学习的要求,呈现出浏览式或重点式阅读特征。
新生在开展学术阅读时,可构建“对话式”关系。第一步,运用不同颜色标注文献的论点、论据、研究方法;第二步,在页边空白处记录即时质疑,例如“此处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第三步,在文末撰写“批判性摘要”,总结作者的研究贡献与现实局限;第四步,提出拓展性思考,例如“若采用某某方法研究该问题会产生何种差异”。
针对文献选择的难题,新生可采用“金字塔阅读法”,处于塔尖位置的是1至2本专业奠基著作,需逐章、反复精读;塔身部分为10至30篇核心期刊论文,应在阅读过程中着重分析其研究方法;塔基则是30至50篇相关文献,可在学习中提取其中创新点。此外,新生可借助学术资源数字库的“引文网络”功能,以一篇高被引论文为起点,向上追溯其理论根源,向下追踪其研究发展脉络,从而高效构建知识谱系。
优化表达逻辑:从“观点罗列”到“论证闭环”
课堂讨论中,新生陈述观点时往往存在论据支撑力与逻辑连贯性不足的问题。其根源在于:高中议论文“论点+例子”的写作模式与大学学术要求的“论证闭环”存在明显差异,差异背后表现出新生在课堂研讨时存在逻辑断层与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
笔者建议,新生论证能力的训练可从“三段式框架”入手:首先,明确核心主张,例如“人工智能会提升居民数字素养”;其次,提供多维度证据,即涵盖统计数据、案例分析以及理论支持等;最后,进行限定说明,如“在缺乏实证分析的情况下”。
此外,学术表达还需掌握“反证法”技巧。在陈述观点后,新生应有意识地提出最为有力的反对意见并予以回应。例如,在论证“线上教育的优势”时,可先承认“缺乏面对面互动,可能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再借助“在线教育的实证数据”阐述其适应性调整能力。这种“先破后立”的表达方式,能够显著增强论证说服力。
深化实践认知:从“实验室操作”到“研究设计”
部分新生对科研的认知简单等同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认知局限阻碍了其学术潜力的挖掘。实际上,科研训练的关键在于掌握研究方法、明确研究问题、规划数据收集与分析流程等。高质量的研究设计与方案,能帮助新生从传统的实验室操作思维中跳脱出来,以更宏观和系统的视角认识科研,为其学术潜力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因此,笔者建议,新生在入门阶段,可尝试“微研究”训练,利用两周时间完成一个小型课题,例如“宿舍垃圾分类执行困境调查”。新生需完整经历以下五个环节:问题界定(明确“执行困境”的具体指标)、方法设计(选择访谈法或观察法)、数据收集(记录一周的实地情况)、结果分析(提炼主要困境类型)、对策提出(给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此类小切口研究,有助于新生迅速掌握科研的基本流程。
参与学术活动时,新生应避免“打卡式”参与。聆听学术报告前,可提前研读主讲人的相关论文,并带着具体问题与思考参与;在学术会议中,要积极参与讨论,提问时应展现思考深度,如“您的研究模型如何应对某某变量的干扰”,而非提出泛泛的“您对某某问题有何看法”等。
构建支持系统:从“个体探索”到“学术共同体”
实践表明,大学新生转型期的学术探索不应是孤立的过程,而需多方协同,以构建从“个体探索”到“学术共同体”的支持系统。笔者调研发现,参与学习小组的新生,其学术适应周期明显短于独自探索者。但现实中,不少新生因“惧于暴露知识短板”而回避小组讨论。这种对集体学习的回避,恰恰阻碍了学术思维的快速成长,因此需要通过结构化的设计打破这一困境。
有效的学习共同体需进行结构化规划。建议以6至8人组建研究小组,采用“轮流主持机制”:每周由1人确定讨论主题,并提前3天分发阅读材料;讨论过程中遵循“提出观点—提供证据—进行质疑”的发言规范;讨论结束前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达成的共识与存在的分歧。
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新生可采用“问题清单式”请教方法,提前准备3个具体问题,例如“在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是否忽略了某个条件”,而非提出笼统的“这章内容我未理解”。定期参加教授的“开放办公时间”,携带自己的研究笔记和阅读批注,这种有准备的交流能获得更具价值的指导。
(作者:袁红辉,系宁波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26/12706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