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主题专题 理响中国 要闻
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化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学理化研究
2025年08月27日 14:5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正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学理化离不开体系化,体系化也离不开学理化。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学理化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锚定鲜明的价值立场,确保研究的根本导向。在此基础上,运用严谨的学科方法与科学逻辑,对核心命题进行深度学理剖析,揭示其内在规律,确证理论真理性;需聚焦重大理论论断,开展系统整合与创新阐释,避免割裂化、偏颇化或浅表化解读。
明确价值立场
明确意识形态属性的价值立场是学理化研究的逻辑起点与方向保证。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公开申明其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并最终解放全人类、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武器的意识形态本质。它不是价值中立的客观描述,而是蕴含着深刻的阶级性、实践性和革命性,是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代言立言的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系列重要论断,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同样旗帜鲜明地继承了这一根本立场,是新时代为人民代言立言的理论。坚守这一价值立场意味着把握研究的根本任务,必须清晰认识到学理化研究是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服务的,其出发点与归宿,始终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决研究的根本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切实解决好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阐释,必须始终围绕“为什么人的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解决问题。意识形态工作的学理化研究要通过深刻的学理性阐释,更清晰地揭示其价值立场的历史必然性、道义正当性和现实紧迫性,回答好根本问题,使其核心要义更加彰显。筑牢研究的风险屏障,坚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意识形态属性,是确保学理化研究不迷失方向、不偏离轨道的“定盘星”。它规定了研究的边界和底色,离开对这一根基的坚守,意识形态工作的学理化研究就可能滑向价值虚无或为其他立场张目。
强化科学论证
依托学科框架进行科学论证是学理化研究的核心支撑与关键路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强大说服力和生命力的科学理论,其伟大贡献不仅在于确立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立场,更在于将这一立场建立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特别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科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以深刻的学理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这为我们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启示,要求我们必须将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重大理论命题、论断和范畴,置于马克思主义宏大学科体系的特定框架内进行审视和阐释,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等核心学科。
遵循科学范式与逻辑。在特定学科框架内,学理化研究必须严格遵循该学科的研究范式、概念体系、逻辑推演和论证方法。要超越经验性描述和口号式宣示,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批判与建构相促进等方法,深入剖析理论的内在结构、逻辑关系、历史渊源、现实依据和发展规律。核心目标是运用学科知识揭示意识形态问题背后的客观规律性,对其进行学理阐述和科学论证。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证,使其真理性、必然性和合理性得到深刻揭示和坚实支撑。
推进体系阐释
推进对基本论断的体系化阐释,是学理化研究的实践深化与创新突破,这是推动理论本身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重大论断为例,其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学理化研究意味着聚焦重大命题进行深度耕犁,选择像“人民至上”这样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标识性的论断作为研究对象,集中力量进行深耕细作。这要求研究者不仅理解其字面含义,更要深入挖掘其理论渊源、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多层结构和实践要求。
开展跨学科的体系化阐释,打破单一学科局限,围绕核心论断进行多学科、多维度的整合研究。将“人民至上”置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中进行阐释;在唯物史观中论证其历史规律与实践主体;在政治学中研究其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家治理现代化等的关系;在经济学中聚焦其与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的联动;等等。这种跨学科协同攻关,旨在构建一个逻辑自洽、内容完备、层次清晰的理论阐释体系。
实现学理、学术、话语的贯通与创新,在学理化阐释过程中,注重凝练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总结规律性认识,阐明其在新时代的独特贡献与创新要义,确证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通过深度、系统的研究,不仅使“人民至上”等论断的意识形态属性获得更坚实、更透彻的学理支撑和科学论证,更能催生新的理论生长点,丰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体系,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提供深厚学理滋养和强大智力支持。
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学理化研究,是一项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明确价值立场”锚定研究航向,以“强化科学论证”夯实研究基础,以“推进体系阐释”推动研究创新。在深刻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有效运用科学真理的力量揭示谬误、明辨是非,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真正实现“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光荣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慕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27/12707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