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经济

发挥民营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独特优势

2025年08月28日 13:07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民营企业需抢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机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激发产业活力,增强发展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并且具有独特优势。

广大民营企业天然具有明确的市场导向,始终以满足市场需求、追求利润增长为重要目标,对技术迭代变革和消费趋势变化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凭借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创新活力,不断打磨产品、提升服务,始终处于科技创新和市场发展前沿。一方面,民营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决策机制相对灵活。高效的决策体系有利于快速捕捉市场信号并及时做出应对策略。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市场变化时,民营企业能够展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和行动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业务布局和技术调整,抢占新兴领域发展先机。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具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通过股权激励、员工持股、项目分红等多元化方式,很多企业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参与感与归属感,而且有效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家普遍具备强烈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愿。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领域,他们勇于探索、敢于投入。无论是AI医疗、智能制造,还是绿色低碳、新能源赛道,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都已成为推动前沿技术成果落地和商业化的重要力量。正是由于这些重要特质,民营企业不仅在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中扮演着主力军角色,而且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时代,我国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澎湃动能。2012年以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由62.4%提高至92%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2024年,民营企业首次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的最大进出口主体。特别是近年来,民营企业聚力自主创新,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经济等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例如,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通过开源模式、算法优化,加快追赶全球最先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技术的突破,激发了社会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高度关注;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频频出圈,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受到空前关注。在新模式方面,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载体。移动支付、无人零售、无接触配送、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等迅猛发展,一大批民营企业有所作为,深刻改变了产业运行方式与家庭消费习惯。各地也在积极打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集聚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科技创新生态日益优化;杭州依托数字经济领域先发优势培育世界级科技企业,带动了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快速成长。可以说,着眼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民营企业的广泛实践已经取得诸多有益成果,民营企业自身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亦持续提升。

民营经济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理应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找准重点,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发展动能,切实发挥民营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

一是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加大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引导民间资本更多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释放投资活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两重”建设、“两新”工作,提升其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参与度。

二是破解融资难题,打造多元化融资体系。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要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推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提升科创板、创业板服务民营企业的能力。鼓励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信用评价和风险分担机制,降低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顾虑。

三是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不同类型的企业差异化成长,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充分用好企业“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发展”的作用。特别是要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民营企业倾斜,支持其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引导科研成果在民营企业转化落地。同时,强化区域创新协同,推动建设科技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支持,打造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沃土。

此外,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需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完善企业创新容错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犯他人科学技术成果的行为,营造公平竞争、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促进广大民营企业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多作贡献。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828/12708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