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

2025年09月01日 17:11

中华大地,80多年前,曾有一段岁月,炮火撕裂天空,硝烟吞噬山河。天地间仿佛只剩沉重的呼吸与无边的黑暗。

一个民族被逼到了悬崖边上,眼看就要坠入深渊。

就在这绝境之中,有一种声音,像闪电划过夜空,刺破黑暗——不是枪炮的轰鸣,而是震天动地的歌声。

那是中国人共同的心跳。

当歌声响起,中华儿女就找到了自己的“矛”和“盾”——最锋利的武器是醒着的灵魂,最坚固的长城是不屈的精神。

这些歌声,是从伤口里开出的花。词曲作家们站在焦土上,目睹山河破碎,耳闻妇孺啼哭,笔下流淌的早已不是墨汁,而是滚烫的血泪。“百万荣华,一霎化为灰烬;无限欢笑,转眼变成凄凉”,纵然“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又能“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黄河在咆哮,我们的祖国整个在动荡,“哪里是我们的家乡,哪里有我们的爹娘?”

这些歌声,是刺向敌人的利刃。想想吧!“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吼出来,多少沉睡的斗志立刻被唤醒,多少麻木的心脏瞬间被激发。田间老农扶着犁耙哼唱《大刀进行曲》,街头学子握着传单高歌《救亡进行曲》,晃着摇篮的母亲低吟“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前线战士靠着战壕喊出“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歌声钻过铁丝网,越过封锁线,在沦陷区的瓦砾堆里悄然生根。全民抗战的汪洋,正是由这些涓滴之声汇成。

《在太行山上》的旋律一起,便是千山万壑的觉醒。“红日照遍了东方”,这轮红日不是升于地平线,而是从亿万民众的心头跃出。词作家桂涛声行走山间,听见的是樵夫砍柴声与枪栓拉动声的交响,看见的是山丹丹花与鲜血同样的殷红。当“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整个太行山脉都成了扩音器,将“血战到底”“还我河山”的意志传播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陕北飘来的《二月里来》,却带着江南水乡的味道。塞克先生笔下“家家户户种田忙”的田园牧歌,暗藏玄机。“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多捐些五谷充军粮”“种瓜的得瓜呀种豆的收豆,谁种下仇恨他自己遭殃”,轻柔婉转的调子,藏着一份不屈的坚韧和对未来的笃定。

这些歌儿,没有花里胡哨的辞藻,都是大白话。可就是这些大白话,直戳人心窝子,让老百姓一听就懂,一懂就跟着唱,一唱就有了劲儿。团结就是力量,这些歌儿,把散落在各地的中国人,硬生生拧成了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1938年,画家丰子恺写下自己“从浙江通过江西、湖南来到汉口”一路辗转之见闻,发出这样的感慨:“抗战以来,艺术中最勇猛前进的,要算音乐。文学原也发达,但是没有声音,只是静静地躺在书铺里,待人去访问。演剧原也发达,但是限于时地,只有一时间一地点的人可以享受。至于造型美术(绘画雕塑之类),亦受着与上述两者相同的限制,未能普遍发展。只有音乐,普遍于全体民众,像血液周流于全身一样。”

像血液周流于全身一样!还有更贴切的句子吗?若血液干涸,再强大的身躯,也会失去生机。

如今,这“血液”依然在“全身”循环。抗日战争的硝烟散去80年,热血依旧滚烫。

烽火虽熄,弦歌不辍。

当歌声响起,我仿佛又看到了他们——那些拿着简陋武器却毫不畏惧的先辈们。他们唱着歌,冲向敌人。他们不是不害怕死亡,但他们知道,身后就是家园,是亲人,是同胞,是民族的未来。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01/12712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