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奏响抗战最强音

2025年09月01日 17:13

“中华民族不屈的怒吼”“团结的战歌”“永不熄灭的火炬”……《黄河大合唱》这首歌自诞生起,就获得无数赞誉。它奏响了抗战时代的最强音,其磅礴雄伟、深邃壮阔的情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而这首歌,也是我的“胎教音乐”。

1938年春天,中国第一所高等革命艺术学府鲁迅艺术学院(鲁艺)在延安建立。经过长征来到延安的红军将士,与来自上海等地的左翼文艺工作者,成为鲁艺办学的骨干。我的父亲向隅、母亲唐荣枚早年在中国当时唯一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求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们放弃了去国外留学的机会,奔赴延安。鲁艺音乐系成立时,左翼音乐家吕骥担任系主任,他与我父母便是前两期仅有的3名教员。

1938年冬天,在周恩来同志的安排下,冼星海来到延安鲁艺音乐系第三期任教。1939年初,抗敌演剧三队渡过黄河来到延安,在3月11日该队举办的晚会上,光未然朗诵他写作的长诗《黄河吟》。精彩的诗句,让听者无不激动万分。拿到歌词的冼星海陷入了亢奋与忘我的状态,六天六夜,其中《黄河怨》《黄河颂》几易其稿,最终成就了《黄河大合唱》这部经典之作。

经过冼星海的辅导,4月13日,演剧三队在延安首演了《黄河大合唱》,我父亲以及音乐系的5名学员组成小乐队,为他们伴奏。由于演剧三队只有20多人,演出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到5月11日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冼星海指挥鲁艺100多人的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组织了16人组成的中西混合乐队担任伴奏,我父亲担任乐队队长与首席小提琴手。当时条件艰苦,有什么乐器就尽可能用上,没有的就自己动手做——把装汽油的铁皮桶改成低音大胡琴;在大号搪瓷缸里放十几把吃饭用的铁勺子,作为打击乐器……

这次演出大获成功。此后,该曲迅速传唱于各抗日根据地、大后方,甚至远播海外。

这年7月1日,我出生于延安,毛主席亲自为我取名为“延生”。在母亲的肚子里时,我就已经随她听了不知道多少次《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母亲是《黄河怨》的主要演唱者。出生以后的几十年里,《黄河大合唱》的歌声更是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直到今日,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此刻,我依然感受到自己与这首歌之间割不断的缘分。

延安还诞生了许多著名抗战歌曲,如《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红缨枪》《南泥湾》等。这些歌曲都是我自幼耳熟能详的,也都广为流传。但在我心里,《黄河大合唱》始终是不同的。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的血管,就是黄河的支流。可以说,《黄河大合唱》从诞生的年代开始,就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它奏响了抗战的最强音,也唱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势不可挡。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01/12712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