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主题专题 理响中国 要闻
党建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充分彰显了伟大抗战精神
2025年09月02日 13: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从整个抗日战争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为抗战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充分彰显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主要内容的伟大抗战精神。
面对民族危亡,敌后各根据地都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景象,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敌后抗战得以坚持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1942年冬,日军将主要火力对准敌后根据地,计划在根据地腹心地区沁源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面对日军的来势汹汹,当地党组织制定了“搬家”政策,以沁源城关为中心,把周边纵横百里村庄的群众统统动员出来,约1.6万余人实行了大转移。广大群众填水井、埋粮食,离开祖祖辈辈营造居住的土窑,日军据点周边成为“没有人民的世界”,使日军的占领失去了意义。由于缺乏攻城重型武器,根据地军民以太岳根据地为依托,以围困和游击战袭扰代替攻城。经过两年半的艰辛付出,1945年4月,沁源日军逃走,沁源围困战宣告胜利。日军占据沁源城关后,从公然挂出“山岳剿共实验区”的木牌,到逐渐收缩据点,再到龟缩于城内一隅,最后以失败收场。这既是沁源围困战的过程,也是整个敌后战场敌我力量变化的缩影。沁源围困战的胜利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充分证明了在敌强我弱条件下群众性游击斗争的强大威力。
面对侵略者的屠刀,敌后军民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英勇抗战、为国捐躯,充分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抗战英烈外,作为敌后战场的作战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中国共产党人冒着炮火,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勇敢开赴敌后,坚持抗战至最终胜利,充分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战期间,日军武器装备先进、枪支弹药充足,且普遍有火炮助阵。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中,即便是八路军主力也长期达不到人均一支枪的水平。更鲜为人知的是,就连最基本的作战物资——子弹也长期短缺,这也就进一步限制了八路军的战斗力。所谓“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器装备的真实水平。但即便如此,为了救亡图存,八路军仍英勇开赴前线,与日军血战到底。
面对凶残至极的日本侵略者,敌后军民抱定坚持抗战、持久抗战的信念,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充分展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裁决认定,侵华日军暴行“前所未有”、“难以想象”和“残忍至极”。百团大战后,侵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发动空前残酷的毁灭性的“扫荡”和“清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敌后抗战进入毛泽东所说的“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最困难时期。面对严峻局面,在华北的八路军实行了武装地方化、部队分散化等应对办法,战斗形势更趋复杂,小规模的冲突大量增加,战斗每天都在发生。日军与八路军在华北多处拉锯,真正体现了“犬牙交错”。通过敌后军民艰苦卓绝的努力,即便在最困难的1941年至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民兵仍与日、伪军作战4.2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33.1万余人。正是靠着坚韧不屈的必胜信念,在度过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的形势逐渐有利于我。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伟大抗战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不断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越是咬紧牙关的时候,越需要精神力量的强大支撑。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党的伟大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不断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慕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02/12712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