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廿四节气·白露】又是一年秋意浓,白露无声育秋实
2025年09月04日 14:52“白露收残暑,清风散晓霞。”9月7日我们迎来白露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这不仅点出白露“露白气寒”的物候本质,更道尽它作为“寒气增长节点”的独特价值——它不似立秋那般浅尝秋味,也不似秋分那般平分秋色,而是以“无声浸润”的姿态,在昼夜温差里催熟田间作物,在民俗传承中滋养人文肌理,让“秋实”既结于土地,也藏于生活。
自然之序,物候气象绘秋意底色。白露的“秋意渐浓”,先从自然的细微变化里透出踪迹。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从鸿雁循着气候变迁南飞到燕子自北而往南迁,再到众鸟感知到秋的肃杀之气,纷纷储存美食以备寒冬,三候流转间,候鸟迁、百鸟藏,秋的清冷与从容,便在无声中浸润了天地。进入白露,夏季风渐被冬季风取代,冷空气南下愈发频繁,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变短、强度减弱,夜间晴朗少云时地面散热快,便有了“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规律。白天阳光尚烈,可太阳一落山,温度便骤降至二十几度,水汽遇冷凝成的露珠,清晨沾在花草茎叶上,经阳光映照晶莹洁白,“白露”之名也由此而来。 “昼热夜凉”的气候,既让草木褪去夏日的燥热,也为作物积累糖分、走向成熟提供了绝佳条件——秋意渐浓的过程,本就是白露为“育秋实”铺垫的自然基础。
农事执勤,顺时劳作孕田间丰实。白露节气,我国各地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秋收秋种”:东北地区忙着收获谷子、高粱、大豆,同时抢种小麦,让土地在收获后迅速迎来新的生机;华北地区一边推进秋收,一边平整土地、准备小麦播种,为来年的丰收埋下伏笔;西北地区开启冬小麦播种……这些错落有致的农事活动,都是农人循着白露的气候规律,对“秋实”的主动培育。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抓住这次蓄水机会,便能为后续农事储备水源。于是,黄淮、江淮、华南等地的农人抓住白天气温较高的时机浅水勤灌,为作物保温保湿;华南地区因日照骤减、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农人既要防治秋雨引发的稻瘟病、菌核病,又要趁着降水蓄水。从“抢收抢种”到“防灾保收”,农人用智慧将白露的气候特点转化为培育“秋实”的助力,让节气的“无声”,变成了田间的“有声”收获。
文化润心,民俗传承养精神秋实。白露的“育秋实”,不止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在民俗文化中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民间流传的“收清露”习俗,便将白露的自然馈赠化为生活滋养。古人晨起收集草木上的露水,或饮用或护肤,将白露的“清润”融入日常,这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生活的热爱。“饮白露茶”则是白露时节独有的味觉享受。白露茶既没有春茶的鲜嫩寡淡、不经冲泡,也没有夏茶的干涩味苦,只余一口甘甜醇香。这份独特的口感,是茶叶在白露“昼热夜凉”的气候里慢慢沉淀的结果,农人采摘、晾晒、冲泡,将节气的味道酿成生活的诗意,让“秋实”有了可品尝的温度。而秋社活动,更将“育秋实”的喜悦推向高潮。秋社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恰好在白露、秋分前后,是欢庆丰收、祭祀神灵的日子。宋代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的习俗,《不见》诗中的“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道尽秋社的热闹。人们以社糕、社酒传递丰收的喜悦,以祭祀表达对自然馈赠的感恩,让“秋实”不仅是仓廪里的粮食,更成为邻里和睦、人心安定的精神滋养。
又是一年秋意浓,白露无声育秋实。从自然物候的流转,到田间农事的忙碌,再到民俗文化的传承,白露始终以“无声”的姿态,孕育着属于秋天的“实”——它是地里成熟的庄稼,是杯中甘甜的茶露,更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顺时智慧。如今虽已不似古人那般依赖节气农耕,但白露“秋意渐浓育秋实”的内涵仍在提醒我们:唯有尊重自然规律、用心感知生活,才能在时光流转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秋实”。
作者:黄宗跃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04/12715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