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理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伟力

2025年09月05日 15:34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成果,这一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有效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要以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为契机,追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丰富完善的发展足迹,系统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内涵,深刻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美丽中国建设展开壮阔图景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不断深化对这一重要理念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进一步增强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彰显巨大的理论价值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场合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2018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2023年7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彰显了巨大的理论价值。

深刻反思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武器。纵观世界,不少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都呈现出“时空压缩”的特征。这些国家往往采用掠夺自然资源的方式进行经济建设,以压缩自身原始资本积累的时间周期。这种方式虽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快发展,但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性冲击。中国没有沿袭这种老路,而是开辟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的丰富生态智慧与文化传统深度融合,形成了植根中国大地的生态文明理论,指引我们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发展的空间均衡与时间可持续,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打破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对立的思维定势,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摒弃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深刻揭示了二者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一重要理念深刻表明,生态本身就是经济,揭示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共生关系,是一体两面的,绝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这一重要理念坚持保护优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生态环境保护内生于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这一重要理念着眼于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在自然观上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其精髓在于构建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长效化机制,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系统联动,实现生态增值、产业增效、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将自然资本确立为生产要素,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革命性的理论突破,明确生态环境具有生产要素的地位。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忽视或低估生态环境在生产中的作用,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环境确立为与资本、劳动力、技术同等重要的基础性生产要素,深刻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可持续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重要理念通过将自然资源纳入国民财富体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宽了自然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的通道,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带来广泛的深刻变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扭转了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短期增长的发展思路,引领我国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走上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指出:“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保护绿水青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展现出强大的实践伟力。我国生态系统持续优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整体功能不断提升,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024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共222个,比2023年增加19个城市,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9.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210个重要湖库中,水质优良湖库数量占比为77.1%,比2023年上升2.5个百分点,地下水Ⅰ—Ⅳ类水质点位比例为77.9%;全国完成国土绿化任务超1亿亩,包括造林6669万亩、种草改良4836万亩,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面积扩大到1000万亩以上,森林质量稳步提升;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91.24%,连续4年超过90%。高质量发展绿色含量更足,带给人民群众切实可感的民生福祉。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互促共进,助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指出:“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生态产业化,构建了一个从修复生态本底显现生态价值、到生态产业赋能升级、再到生态资源整合增值、最终实现“经济反哺生态、生态促进经济”的完整闭环。同时,通过产业生态化,以绿色、低碳、循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使经济发展过程对环境更友好,更利于节约资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持续深化,我国成功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中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中强调:“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确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坚持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不断完善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制度链条,推动建设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的法治基石更加坚实,同时大力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等制度创新,促使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从末端治理向系统治理的根本性转变,切实保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位,切实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更相适应。

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非但不会阻碍高质量发展,反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这为面临严格生态约束、同时发展要求迫切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宣介中国生态文明之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世界影响持续深化拓展。

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二元对立,指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努力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中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乎人类未来,是各国必须解答的发展课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蕴含着文明发展从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式转换,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重要理念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这两种相互对立但西方生态哲学都坚持的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思想,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有助于指引各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我国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通过开展风电、地热、太阳能等绿色技术合作,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更多国家转化为现实,让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过程成为切实造福各国人民的过程。

形成丰富多样的实践创新成果,为世界贡献宝贵的绿色发展经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面临着“保生态还是保增长”的两难困境,缺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实践参考。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我国许多地方开展了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立足自身实际、充满生态智慧的实践探索。比如,一些地方通过推动乡村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资本产品化、生态产品市场化,实现绿色惠民,充分激发乡村奔向共同富裕、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浙江安吉依托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将翠竹转化为可量化的“碳资产”,开创“竹子变票子、资源变资本”的生态共富模式,就是其中一个生动案例。这些丰富多样的实践创新成果,不仅为当地发展注入绿色活力,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基于自身生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样本”,对其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引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助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既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制造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上个世纪一些西方国家就曾发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发展中国家如果仍然沿用工业文明的老路走向现代化,必然更加困难,也面临更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中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一重要理念超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在这一重要理念影响下,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到,西方式现代化并非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选择,现代化并非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各国都有权利也有能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都有权利也有能力实现本国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05/12716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