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025年09月05日 17:39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标志性文件,它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由分散走向联合,为最终战胜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军事基础。这份文件不仅深刻影响了二战的进程,更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具有深远意义。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走向合作的必然结果。《联合国家宣言》的诞生并非偶然,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战争形势逼迫下逐步走向合作的必然结果。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政权通过侵略扩张逐步打破国际秩序,将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在中国燃起第一场战火,拉开了二战的序幕。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国、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形成“柏林—罗马轴心”。此时,面对法西斯主义咄咄逼人的态势,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对法西斯侵略行径不予干涉,导致法西斯侵略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亚洲战场,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国际支援缺乏的情况下孤立抗战,牵制并抗击着日本陆军主要力量。在欧洲战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直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两国才迫于德国扩张对西欧安全的威胁对德宣战。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至此,法西斯势力已形成横跨欧亚非的侵略网络,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在此之前,美国一直采取隔岸观火的中立态度,更没有参战的意愿。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条约的签订,震动了整个世界。美国总统罗斯福这才明确提出“希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1941年初,为应对三国同盟威胁,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放弃中立政策,开始向同盟国提供军事援助。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加入到反法西斯阵营中,改变了欧洲战场的力量对比,也引发了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世界各国共产党及进步力量,纷纷声援苏联人民正义的卫国战争。1941年6月23日,毛泽东指出,“目前共产党人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统一战线”。毛泽东的论断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要求建立统一的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愿望。此时,英美两国才意识到虽然苏联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与其不同,但他们面对着共同的敌人、共同的威胁,苏德战场的形势与他们的命运休戚相关。1941年6月22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演说中提出“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美国政府也发表声明“尽一切可能援助苏联”。1941年8月,美英两国签署《大西洋宪章》,宣称两国不承认法西斯国家通过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表明了反对纳粹暴政的决心。随后,苏联也发表声明表示支持。《大西洋宪章》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正式参战。至此,中美英苏等大国均已加入反法西斯战争队伍之列。但此时各国的合作仍处于分散状态,缺乏统一的政治纲领和协同作战机制,急需一份文件明确共同目标与原则。在此背景下,制定一份联合宣言,明确反对法西斯的共同立场、协调作战行动、规划战后秩序,成为反法西斯阵营的迫切需求。

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1941年12月22日,美英首脑在华盛顿召开阿卡迪亚会议,决定以《大西洋宪章》为基础,起草一份多国共同宣言。宣言的核心内容为:签字国“保证运用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抗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附从国”;签字国“保证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与原则,承诺战后“建立一个保障所有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的国际秩序”。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率先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随后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等22国代表依次签字,共26个国家正式加入《联合国家宣言》。中国作为最早签字的四大国之一,首次以大国身份参与国际核心事务,体现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表明消灭法西斯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共同奋斗的目标。为了这一共同目标,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国家和民族可以最广泛地联合起来,实现一切反法西斯国家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大联合。至二战结束时,加入反法西斯同盟的国家多达52个。在政治上,各国多次召开会议相互协商,如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协调战略部署。在军事上,各国建立协同作战机制,通过盟军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战区联合司令部和高级军事长官会议等形式在战略上相互配合。在经济上,各国相互支援、资源互补。宣言的签署实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统一指挥”与“资源整合”,彻底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反法西斯同盟无论在人口、资源、生产能力和军事力量等方面,对轴心国都有明显的优势,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控制和掌握二战的战略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加速了轴心国集团的分裂。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形成对比,轴心国因利益冲突而日益分散和孤立。德国在苏德战场陷入僵局后,要求日本进攻苏联远东地区,但日本为集中力量南下,拒绝配合。意大利1943年投降后,德国不得不分兵防守意大利,进一步分散了兵力。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与德国的联系被切断,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宣言的“不单独媾和”条款,彻底断绝了轴心国通过分化反法西斯阵营求和的可能,加速了其失败进程。

为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奠定基础。《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也为人类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宣言中“建立持久和平秩序”的承诺,直接推动了后续国际组织的成立。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署,“联合国”这一名称即源自《联合国家宣言》,其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也与宣言精神一脉相承。宣言首次确立了中美英苏四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确立了大国合作机制,形成了“大国协调”的外交模式。宣言提出的“反对领土扩张”等原则,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影响了《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等重要文件的制定。

人类用鲜血铸就的《联合国家宣言》,成为二战期间世界各国携手反法西斯的精神旗帜。它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为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奠定基础,更留下了“团结对抗共同威胁”的永恒启示。80年后的今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硝烟殆尽,当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联合国家宣言》的精神依然给我们提供了重要指引: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可以求同存异,打破制度与意识形态的藩篱,团结起来捍卫全人类的共同安全。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05/12717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