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时政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2025年09月05日 17:50《干部教育研究》2025年第四期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
文风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党的形象、党群关系和事业发展的大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文风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反对长、空、假的文风,提倡短、实、新的文风。《干部教育研究》2025年第4期聚焦“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分别约请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原主任陈理、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陈锡喜,从多个视角深入探讨。
文风体现党风,反映作风。作风上的问题,必然会体现在文风上。李君如在《文风:党的作风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中提出,不正文风是党的优良作风之大害,一害党的光辉形象,二害党的革命精神,三害党和群众的关系。他指出,打好打赢改进文风的攻坚战和持久战,首先,要有坚持“两个结合”的自觉。“两个结合”原则下形成的学风,必定是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的学风;和这种学风相联系的文风,必定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风。其次,要有为人民写作的自觉。文章的价值导向应该是也必须是“为人民”的。再次,要有形式和内容辩证统一的自觉。好文章要有好内容,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同样要有好的表现形式。最后,要有贯彻“双百”方针的自觉。
重视和不断改进文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从党和人民事业战略高度看待文风问题、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对待文风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文风问题、坚持从党风和学风出发改进文风,是我们党的文风建设的鲜明特点和宝贵经验。陈理在《从党史中汲取改进文风的智慧和力量》中系统论述了作风、学风和文风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样的作风、学风,相应的就会有什么样的文风;学风影响作风和文风;文风问题的根子在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学风出现偏差。他指出,形成“短、实、新”的优良文风,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理论素养,切实提高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创新话语体系,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向经典著作学习等。文章还对领导干部为什么要养成优良文风、改进文风对干部教育的重要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把“笔杆子”提到和“枪杆子”同等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强调,“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风改不改,领导是关键”。改进文风,要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改文风的良好氛围。王慧敏在《营造改进文风的好氛围》中指出,领导干部当好改进文风的表率,首先要在“短”上做文章,深刻的主题、正确的观点、恰当的时机、精准的表达,才是入脑入心的关键;改进文风,“实”是关键,瞄准“解决问题”,聚焦“实效导向”;改进文风,还要注意“打假”,务必要瞄准“受众的兴奋点”,思考“受众的关心点”,紧扣“受众的需求点”,而非只顾“我想表达什么”;改进文风的基石是调查研究,鲜活、务实、有生命力的文风,根植于对客观世界的深刻洞察。
形式主义既是不良文风的一个重要根源,也是不良文风的一种具体表现。陈锡喜在《形式主义文风的表现、根源及纠治》中总结了形式主义文风在理论学习、理论研究文章和理论宣传文章中的主要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形式主义文风的实质和根源,即价值立场的功利主义和官僚主义,思维方式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功力不足,评价机制的简单化和机械化。为力戒形式主义文风,他提出四条应对之策,即坚持人民立场,提高对力戒形式主义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守正创新,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增强问题意识,提高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水平;完善评价机制,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0905/1271719.shtml